通讯员 刘莉 文/图
星期一,刚开完安全会的陈燕没顾上喝口茶水,就背起行囊匆匆赶往股份公司西昌钒制品分公司,开始了新一周的驻外试验工作。
陈燕是研究院钒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人如其名,她像一只不辞辛劳的燕子,在攀枝花和西昌两地“飞来飞去”。
燕衔泥
2012年,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陈燕毕业后来到研究院。
性格直爽的陈燕刚入职研究院,就加入了“氧化钒清洁生产工艺推广应用研究”课题组。从事钒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需要钒化工工艺、有色冶金技术、电化学等多学科、跨专业的知识积累,这对学化工专业的陈燕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陈燕决心从头学起。在前辈指点下,她一边工作一边苦读。国外钒冶金、提钒炼钢、多酸化学、现代金属冶炼科学技术……她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废寝忘食。没时间逛街,没时间追剧,也没时间谈恋爱,办公室—实验室—科技公寓,三点一线的生活,简单而充实。她系统地学习了湿法冶金、“三废”处理等知识,在钒渣钙化焙烧、浸出、沉钒及废水电解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现场生产实践经验。
近10年的积淀犹如燕衔泥,陈燕从一个科研“小白”成长为科研骨干,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生产应用经验,为攀钢重大科研项目“氧化钒清洁生产工艺的现场推广应用”作出了重大贡献:2016年,西昌氧化钒总收率实现达产达效,2021年进一步提高1.2个百分点。
燕双飞
2022年初,钒技术研究所根据研究院《产业产线技术支撑行动方案》,与西昌钒制品分公司共同成立了“西昌氧化钒收率提升支撑团队”,陈燕毅然担起抑磷技术的重任,到现场跟踪指导技术指标提升,实时掌握现场真实需求。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陈燕深谙其中的道理。这半年,她把现场当作实验室,不是在现场做试验,就是在去往现场的路上,开启了攀枝花—西昌的双城生活,被同事们戏称为“燕双飞”。
今年1月初,现场钒渣品位波动、浸出液磷含量升高,陈燕带领团队成员与西昌钒制品分公司沟通,通过进一步试验分析,明确了生产质量异常的症结所在,制订出解决方案。3月,陈燕牵头与研究院成果转化中心相关技术人员共同开启“抑磷剂生产及储运—现场抑磷试验—工业试验论证及分析”为一体的工作模式。她放弃了“三八”节休假,坚守试验现场,争分夺秒克服困难搞试验。经过42罐次的单罐工业抑磷浸出试验和近1个月的全线工业化推广应用,现场氧化钒产品磷含量平均值由0.07%降至0.025%,应用效果稳定,氧化钒产品质量满足钒铁合金冶炼要求,达到了预期效果,为西昌钒制品分公司提质生产奠定了基础。
燕归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陈燕秉持这样的信念,爬最高的山,走最远的路,看最美的风景。工作10年,她获专利授权21项(其中国外2项),发表中文核心科技论文2篇,参与的项目先后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得研究院“青年创新能手”“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荣誉是激励,更是鞭策。陈燕冷静思考攀钢钒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为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在35岁之际,她做出了一个决定:攻读博士学位,并顺利收到重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就当是给孩子做一个学习的榜样吧。”陈燕谦虚地说。
“电解法处理提钒废水制取金属锰技术”已完成中试试验,实现了废水的绿色处理,目前正开展产业化推进工作。“高钙高磷钒渣钙法制备五氧化二钒技术研究”中的抑磷关键技术有了突破,为高磷钒渣钙化焙烧—酸浸提钒制取合格氧化钒产品提供了技术保障……陈燕扎根攀钢,矢志不渝坚持科技创新,用青春与智慧助推攀西钒资源综合利用再创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