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波
上学时,住在学生宿舍。同学们喜欢在床的周围拉上帘子,围成了一个小小的天地,各自在床头放上自己喜爱的书籍、杂志、零食等物品。想热闹的时候,大家拉开帘子海阔天空一番神侃;想清静的时候,合上帘子,里面就成了一个人的温馨世界,可以躺在床上听音乐、看书,或者什么也不做,闭目养神。有时早上睡过了头,被子也不用叠,帘子一拉,赶紧往教室跑。我们互相开玩笑说,瞧你那床,跟“狗窝”似的。另一方立刻嬉笑着反讥,你那床连“狗窝”还不如呢!那时候,床就是我们的窝,是我们的私人空间。这窝,有点杂乱,有点狭小,但暖暖地呵护着每一颗青春奋进的心。
晚上,我们常常躺在“窝”里闲聊,憧憬着毕业后可以租间小屋,每个人拥有的不仅仅是一张单人床,而是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我们可以随意布置它、装扮它。聊着聊着就扯得更远了,我们梦想将来会购置自己的房子,宽敞、洁净、明亮。
告别宿舍,告别一起走过的青春,我们毕业了。就业后,也有了栖身之地,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布置了,却忽然发现原来还是有很多不如意:房间太小了,没有发挥的空间;钱太少了,没有装饰的能力;工作不稳定,没有修饰的必要……这个房间,既属于我们,又不属于我们,它只是一个比大学宿舍那张单人床稍大一点的“窝”。其实,我们心存感激,是这个“窝”暂时容纳了一群刚迈入社会的年轻人,使我们的身心得到安放。
因为工作变动,我换过很多住处。毕业时去同学家借住过,上班后住公司宿舍,然后自己租房子,还没到期,结果又离开了那座城市;住过破败的小旅馆,住过简陋的出租屋;和房东合住过,和同事合租过……梦想不息,奋斗不止,我就在房子与房子之间不停地漂泊。对我而言,那些曾经住过的地方,甚至还没来得及“窝”出温暖,就已经离开了。
记得那年的冬天,我在一座北方的城市里跑销售,住的那个小屋很冷,也没有厨房。我每天傍晚出去随便吃点东西,回来的时候,总是看见隔壁一家老小围坐在圆桌前吃晚饭。那一桌飘香的饭菜和浓浓的亲情,刺激着我的感官,以及心底深处每一根脆弱的神经。每当那个时候,我开门的手都会忍不住微微颤抖,“家”这个字迅速占满整个心间。
有多少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漂泊在异乡的城市里。他们也许有个“窝”,但却不是家。家在远方,那里有可爱的孩子、贤惠的妻子、和蔼的父母。许多打拼者,就像曾经的我一样,在陌生的城市里挥洒汗水,希望靠自己的努力,买房,成家。虽然说“家不等于房子”,但没有自己的房子似乎就没有家的安全感和温馨感。房子,或许是我们打开一座城市之门的“钥匙”,这是奋斗在肩的重担,又是心中殷殷的期望。
为了“家”,逐梦“房子”,我们从一个“窝”到另一个“窝”,在漂泊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