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117   攀钢集团有限公司文化传媒分公司出版   广告热线:0812-3396100  订阅电话:0812-3390029






2023年03月09日

回首往事忆雷锋

1959年初,鞍钢化工总厂举办职工业余文化补习班,这是雷锋担任文化课教师时的留影。

雷锋在鞍钢时留影。

雷锋(后排左一)在鞍钢和工友合影。

★朱凤才

我与雷锋的交集

我和雷锋同是鞍钢化工总厂职工。当时,雷锋是备煤车间工人,开斯大林号推土机,我在厂团委。他是共青团员,我是团委书记。他在化工总厂工作期间,曾18次获得各类奖励,其中团委授予的奖励就有十多次。因工厂太大,青年太多,我与雷锋虽然没有直接交往,但后来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他的事迹时,我感到我对雷锋是那么熟悉!

雷锋在工厂时,年仅十八九岁。雷锋长着圆圆的脸,对人总是笑呵呵的。他很勤快,每天都抢着打开水、扫地。与雷锋一起工作的女职工李密苏后来聊天时告诉我,她和雷锋是同一个大班,雷锋在吊车组,她在翻车组。李密苏的丈夫董雨林当时也和雷锋一个大班。后来,李密苏和董雨林一起为支援三线建设调来攀钢原焦化厂,现在他们都已退休多年。

当年我见过拍《雷锋》电影的一个镜头。那天,我走到鞍山附近的立山火车站,看到很多人在观看拍《雷锋》电影。拍摄现场,一个穿军装的高个子战士在售票口买火车票。我当时断定他不是雷锋,因为雷锋的个子没有他高。后来拍摄组的同志告知,他叫王大力,是雷锋的战友,现场拍摄的场景是在雷锋事迹的感召下,王大力自己掏钱为一名丢失车票的女同志补买车票。电影放映时正好有这样的情节。

我家二嫂,当年在鞍钢化工总厂备煤车间食堂当炊事员,每天都能见到雷锋到食堂打饭。她说,雷锋胖乎乎、笑呵呵的,十分有礼貌,大家都非常喜欢他。

鞍钢化工总厂子弟学校(后改名团结小学)建在鞍山市一条主干道的路旁。当年雷锋带病到建设中的子弟校工地参加义务劳动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我虽然调离鞍山50年了,但每次回去,走到学校附近时,就会想起当年雷锋曾在这里参加义务劳动的情景,总要向学校深情地多望上几眼。

在鞍钢化工总厂办公楼前矗立着雷锋半身雕像。1991年我回鞍山时,还专门进厂看望和拜谒。在雷锋雕像前站了许久,我想了许多……当时,我还同时任该厂厂长、党委书记及一些老同志一起在雷锋雕像前合影留念。按雕像上记载的雷锋在化工总厂工作时间,我计算了一下,我和雷锋同时在这个厂工作的时间为10个月。

掀起学雷锋的热潮

因为雷锋曾在鞍钢化工总厂工作过,在学习雷锋活动中,有不少媒体记者纷纷来到化工总厂采访。接待这些记者的多是厂团委领导和基层团干部,所以,化工总厂了解掌握的全国学雷锋活动的信息比较多。当时,我虽然已经离开化工总厂团委,但和团组织还时有联系,由此我也知道一些有关报道雷锋的信息。

在宣传报道学习雷锋活动中,《中国青年》杂志的一名记者提出能否让毛泽东主席为学雷锋题词。他的想法立即得到杂志社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赞同。于是他们报请团中央,找到了毛泽东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请其转达杂志社同志们的愿望。说起来还算顺利,毛泽东主席很快就写好题词并交由工作人员及时返给杂志社,这就是后来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那份题词。能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笔题词,杂志社的同志们深受感动。他们一致认为,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是向广大青年和全国人民发出的号召,不仅要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也应该由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广为宣传,遂向团中央书记处请示。经中央批准,1963年3月4日,新华社播发毛泽东同志手迹通稿,首都各大报纸于3月5日刊发。《中国青年》杂志按计划于3月2日出版了载有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学习雷锋专辑”栏目。

看到《雷锋日记》中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和“我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这几句话时,周恩来总理脱口而出:“雷锋思想有艺术性!”他也欣然提笔为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1962年8月15日,雷锋同志因公殉职。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响应毛泽东主席伟大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中,雷锋曾经工作过的鞍钢化工总厂,自编自演了评剧《雷锋》,反映雷锋童年的苦难家史,颂扬雷锋向灾区人民捐款的高尚品质和共产主义精神。该剧在厂内、厂外以及抚顺市等多次演出。

为让职工群众永远记住雷锋、学习雷锋,1990年该厂请鲁迅美术学院设计创作了雷锋半身雕像,同时创办了“雷锋纪念馆”。每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为雷锋题词纪念日)都要召开纪念会。该厂还开展学雷锋“十百千”活动,即每年评出10名学雷锋先进典型、100名学雷锋先进个人、1000名学雷锋积极分子,评出这些先进人物都要在纪念会上予以表彰。

为了将学雷锋活动引向深入,在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30周年的1993年,该厂工会开展了以“学雷锋”为主题的春联征集活动。厂领导带头,广大职工踊跃参加,共征集到春联1561副,选出600副编印成册。这里仅选一副以飨读者,上联是:宏扬厂风集文明花簇点缀化工面貌日日新;下联是:学习雷锋聚干群合力振兴企业效益月月增;横批:前程似锦。

该厂五炼焦车间团总支,于1987年成立了“学雷锋小分队”。团员青年利用业余时间,到鞍山市敬老院和精神病人福利院为老人和病人服务,帮助他们理发、擦玻璃、扫院子、垫道路等。党支部对小分队活动十分支持,每年都将其评为先进集体。

在学雷锋活动中,化工总厂逐步形成了“化工青年精神”——爱化工,立志焦炉献青春;爱岗位,干好本职工作;爱自己,做雷锋传人,创一流工作业绩。

我们都要学雷锋

当年,在鞍钢化工总厂自编自演的评剧《雷锋》中,也有我的家人参与其中。扮演接受雷锋捐款200元的乡长,是我哥哥朱凤安;扮演小雷锋的是我哥哥的儿子朱振岩,那时他才10岁。剧中,小雷锋到谭老三家要饭被狗咬伤,回到家中发现母亲已经上吊自杀,他从此到处流浪,满身疥疮。他操着评剧中散板唱道:“满身疥疮难走路,妈妈……妈妈叫我怎么活!”当时我父亲在台下观看,孙子的演出让他激动不已。

后来“小雷锋”长大了,入厂、入团,后来又当上了团总支书记。童年扮演雷锋的一段经历,让雷锋精神深深地扎根在他的心中,他决心要把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传承下去。他总结了甲班团支部经验,组建了学雷锋小分队,带领团员青年一起为群众做好事。再后来,“小雷锋”当上了另一个车间的党支部书记。

上世纪六十年代成长的青年,是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时势造英雄,是新中国新社会造就了雷锋这样的典型。那时,学雷锋已蔚然成风,做好事的人确实很多,我也是其中一员。一次,我到沈阳市参观军事展览馆,在乘坐有轨电车时,我为一位年轻女同志让座。同伴感到诧异:“你为什么给年轻女人让座?”我说:“团组织号召我们,不仅要为老年人、抱小孩的人让座,还要关心照顾女同志。”平时,我在路上见到有人推着比较重的车,或行进在上坡的路上的车时,都会跑过去帮助推一把。

有一次,我从辽阳火车站走出来,见到一位女同志抱个小孩,手上拿个较大的包裹,走路有些困难。我便走上前说:“同志,我来帮你拿那个包吧!”那个女同志说包里装的都是孩子的尿布,不太干净。我说我也有孩子,没关系。就这样,我拿着那个包陪送她走了好长一段路。

经常做好事,有时也会产生误会。有一次下班后,我骑着自行车走在路上,见到一位女同志抱着小孩东张西望,好像有什么心事。于是我把车停下来,调头回去问她是不是有啥事需要帮助。这位女同志着急地说:“我从外地到鞍山亲戚家串门,今天带着孩子到公园玩,现在找不到回亲戚家的路了。天快黑了,这可怎么办啊?”得知她亲戚家附近有许多树林子,我意识到她亲戚家可能在鞍山大西街永乐公园附近。我连忙说:“你快跟我来,我带你到公共汽车站坐车回去。”当我们赶到铁西联营汽车站时,公共汽车已收车了。没有别的办法,我想了想,让这位女同志带着孩子在我家暂住一晚。我告诉她说,我家有两间房子,她可以和我母亲住一间对付一晚上,第二天让我父亲带她到永乐公园一带帮她找亲戚家。我一边和这位女同志讲,一边带她往我家方向走。当走到电影院附近一个小巷子时,天已很黑了,她可能有些害怕不想走了。我一只手放在自行车车座上,一边和她讲“到我家很方便”等等,这时有个人在旁边听见了我们的谈话,便问道:“你们在说什么?”我做了说明后,他说:“你们到派出所来一下吧。”我当时想,他可能是个治安积极分子,把我当坏人了。我们跟他来到了派出所,和民警讲了事情经过和想让女同志到我家暂住的想法。民警问我:“现在你打算怎么办?”我这时也知道自己可能把这件事情想简单了,应该带她找派出所民警帮忙就对了。于是我说:“现在到了派出所就找对门了,请你们派出所想办法吧。如果你们没办法,这位女同志又愿意,我也可以把她和孩子带到我家暂住。”民警听后想了想说:“我们想办法吧。”我向那位女同志打个招呼,就骑着自行车回家了。好事没做成还差点出误会,这也提醒我在今后的日子里,学雷锋做好事也不能光凭自己的一腔热情,还要从别人的角度多想想才能做得更好。(本报资料图片)

(作者简介:朱凤才,1936年生人,1952年在鞍钢化工总厂参加工作;1954年入党;1965年调冶金部西南钢铁研究院工作;1978年,调入攀钢,先后在攀钢党委宣传处、攀钢报社任职;1989年,调攀钢设计研究院工作直至退休。著有个人回忆录《岁月留痕》《岁月之歌——朱凤才文集》《朱凤才诗选》等。)

--> 2023-03-09 ★朱凤才 1 1 攀钢日报 content_27769.html 1 回首往事忆雷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