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博
重庆,我的故乡。它依山而建,被称为“山城”;因夏季气候炎热,又被称为“火城”;因有着独特美丽的夜景,还被称为“不夜城”。一年的夏天,我随父母回乡,不仅欣赏到了迷人的夜色,还在那里见证了一份真挚的爱情。
家乡的老屋位于城郊,虽地势偏僻,但紧挨长江边。每次回乡居住,我总爱站在阳台窗前,举目远眺,欣赏江边一望无垠绿油油的稻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风景如画的滨江大道和雄伟壮观的跨江大桥,享受着徐徐江风带来的凉爽与舒适。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间,进入盛夏,天气越来越热,屋里仅有的一台旧空调也因长时间运转而罢工。持续的高温天气,让人心烦意乱,父亲打了几次电话让售后前来维修,却一直迟迟不见人来。后来才知道,维修师傅为了避暑都休假了。父母一向节俭,舍不得换一台新的空调,便就这样一直慢慢熬着,等着。
一天清晨,持续的高温将我热醒,床上的被单已被汗水浸湿,边缘处留下白色的汗渍。母亲见状,急忙摇着蒲扇,拉着我来到窗边透气,生怕我中暑。许久,她才指向窗外不远的一处地方:“去那里纳纳凉怎么样?”我顺着母亲手指的方向望去,原来是一座地铁站。重庆的地铁站因为“深”而闻名。在建设初期,由于城市的地质结构复杂,多为山地,加上地表上都是建筑物和道路,因此为了安全建设等原因,建设者们将站台挖掘得都很深,其中一座地铁站的深度甚至达到了近百米。因为“深”,所以“凉”,炎炎夏日,那里自然便成了人们休憩纳凉的好去处。
步行约20分钟,我们来到了车站。这是重庆地铁9号线中的一个车站。我搀扶着母亲,沿着入口处箭头所指示的方向,乘坐了3部下行电梯才到达地下站台。站内干净整洁、凉爽舒适。母亲指着车站角落用不锈钢移动围栏围着的一块“专区”告诉我,为了给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车站专门买来小凳子、划出一小块地方,供人们纳凉休息。我看了看,有几位老人正悠闲地坐在“专区”的凳子上摇着扇、品着茶、聊着天。此时,大厅里候车的人并不多,一位独自坐在候车椅上打扮精致的老年妇女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她穿着一条黑白相间的长裙,双手轻轻搭在怀中黑色的手提包上,望着一列又一列的列车停下又开走,她却一直没有上车。不知过了多久,一位站台工作人员慢慢地走到老人面前,弯下身轻声地问着什么,老人听后嘴角露出了淡淡的微笑,但目光依旧停留在前方的列车上。
离开车站前,母亲望着坐在椅子上的老人,有些疑惑。在电梯口遇见了那位工作人员,于是便询问起老人的情况。谁知,工作人员的眼眶瞬间湿润了,哽咽着道出了缘由:在修建地铁站前,这里曾有一个邮局,而老人就住在附近的一栋居民楼里。那时的老人还是一个年轻女子,每隔三五天都会去邮局寄信,然后再查询有无回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未改变。原来,在上世纪40年代末,她新婚不久的丈夫从军离家,后来辗转去了台湾,从此便杳无音信。新中国成立后,她经朋友多方打听才得到了丈夫的下落,由于当时两岸还没有互通,于是她便找到朋友帮忙转寄信件,这才与丈夫联络上。1987年,两岸同胞结束长达38年的隔绝状态,两人终得以团聚,便一直定居在此。几十年过去了,当地政府决定修建地铁9号线,需拆迁这里的房屋,他们才搬迁去了别处。后来,老人的丈夫因病去世,她便经常独自坐车来到地铁站,借此来怀念与丈夫在这里生活的点点滴滴……她盼望着两岸统一后,能坐上高铁从这里出发,到祖国的宝岛去看一看丈夫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欢迎乘坐‘复兴号’高铁,本线路由新桥开往台北……”那晚我站在窗边,眺望着远方层层叠叠的灯光,想起了老人的故事,沉醉在了充满璀璨色彩的梦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