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117   攀钢集团有限公司文化传媒分公司出版   广告热线:0812-3396100  订阅电话:0812-3390029






2024年05月23日

痴迷技改 匠心筑梦

——劳模潘洪模回忆矿山建设点滴

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一等奖证书。

向中小学生讲解三线建设历史。

攀枝花市东区兰尖社区工作人员看望慰问潘洪模老人。

潘洪模留影。

潘洪模(右)跟徒弟一起看潜孔钻机大修图纸。

潘洪模的家人们为他过生日。

荣获四川省职工劳动模范证书。

仇宝德 周娟 文/图

潘洪模,男,出生于1935年4月,山东省济南市章丘人。1953年进入鞍钢工作,1966年在攀钢矿业公司兰尖铁矿穿爆车担任潜孔钻司机、工人技师,1991年退休。他曾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四川省劳动模范”“渡口市特级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在一个繁花盛开、树木葱翠的日子里,我们怀着崇敬之情,在攀枝花东区小攀枝花兰尖社区一幢普通居民楼,拜访了潘洪模。

今年已89岁的潘洪模,身体还硬朗。他早晚都出门去街上走一走,遇到老朋友、老同事,唠唠家常,谈谈工作中的往事。

说起矿山上的设备和技改的事情,潘洪模有说不完的话题。谈起攀枝花三线建设,他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当年开展技术攻关解决生产难题的情景,仿佛又出现在眼前。

攀枝花是一座因矿而建、因钢而兴,因国家三线建设而生的城市,开发建设之前是一片不毛之地。上世纪六十年代,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党中央、国务院站在调整全国工业布局,巩固国防后方的战略高度,实施了轰轰烈烈的大三线建设,并将攀枝花作为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数万名建设者怀揣炽热理想、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一项项艰难的工作任务,创造了中国奇迹,攀枝花是中国三线建设成功的典范和光辉缩影。

兰尖铁矿这片神奇的热土是攀枝花三线建设的重要战场。1964年由108人组成的采样队,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连续奋战4个月,采集矿样128吨,为攀枝花矿山的开采提供了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为攀枝花的开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兰尖铁矿1965年破土建设,1970年正式投产。短短的五年时间完成矿山建设,几代矿山人依靠科技,加强管理,创造出神奇的业绩,书写了我国矿山建设最快的篇章。从建成至今,这里采出的矿石如果用100吨的矿用火车装运,车辆首尾相连,可以绕地球一周半,它是攀钢名符其实的“钢铁粮仓”。

敢担重责 心系钻机

技术精湛的潘洪模在1958年,便是鞍钢大栗子铁矿的空气压缩机司机,1966年,他响应国家“三线建设”的号召,来到攀钢兰尖铁矿穿爆车间做了一名潜孔钻司机。

穿孔爆破是矿山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完成任务的好坏,直接影响矿业公司生产。由于兰尖铁矿的设计是每个台阶之间高15米,而使用的潜孔钻、磕头钻采矿设备只有12米,达不到生产标准,导致生产效率低下,难以完成生产指标。当时的矿业公司各级领导和基层技术人员、一线工人都很焦急,矿石采不出来,高炉生产保不住啊。

作为潜孔钻司机的潘洪模更是心急如焚。那段时间,他茶不思、饭不想,嘴角都起了血泡。每天一上班,他跑采场、看地形,操作钻机,仔细观察空压机运行情况;下班在通勤车上,拿出记满数据的笔记本,认真研究推算;回到家后,铺开空气机图纸又是写又是画,常常忙到深夜。

为了确保钢铁生产任务完成,1971年,原冶金部组织成立了由7家单位参加的“两钻”(潜孔钻、牙轮钻)攻关组,他作为一线技改人员参与攻关组。

当时,长沙设计院仿制了国外采矿设备,却未经充分实验就投入使用,导致在使用不久后设备就出现了问题,不仅不耐高温,还漏水漏油。他发现了问题所在,有过铁匠经历的潘洪模尝试修理设备。通过仔细观察、多次实验后采用膨胀系数较小的金属镍来充当焊料,金属就不会因为热胀冷缩而产生裂纹,从而使得设备在高温下可以正常运行。

潘洪模参加潜孔钻攻关组,潜孔钻的主要动力是液压钻,那时候国产的质量不过关,攻关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大家集思广益,把液压钻改成电动的,动力问题解决了,但其他辅助设备仍存在难题,攻关组又增加了钻架的高度与长度,最终潜孔钻起落正常。

设备技改中,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经过一年多刻苦研究和反复试验,终于在1973年攻克了潜孔钻主机的技术难关,通过了由原冶金部、生产厂家等多家单位的验收并投入生产。

新的潜孔钻投入生产后,与之配套的空压机虽然也通过了国家验收,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生产故障频出,不仅影响生产,还给设备操作和检修人员带来安全隐患。面对重重压力,他和攻关组的同志们,白天晚上跟着设备转,吃住在生产现场,有时忙得一个月都回不了家两趟,全身心投入设备操作和检修中。

攻关组采取边生产边改进的办法,不断调整方案,并到北京、上海、长沙等地的生产厂家,一道完善和改进设备缺陷,直到1982年彻底解决了钻机和空压机之间的匹配问题,使潜孔钻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为兰尖铁矿采场稳产高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潘洪模心系工作,家里的事情根本就顾不上,六个孩子全靠妻子照料,说起这些潘洪模满是内疚。有一年答应陪家人过年,给几个孩子放鞭炮,谁知年三十家人正在吃团圆饭时,矿值班领导和调度急忙来到家里,告诉他采场几台钻机因故障全停了,没办法组织生产,想请他去采场看看。潘洪模一听,立即放下碗筷、穿上工作服,跟值班领导和调度赶往采场。一到采场,他就向当班司机了解设备故障情况,钻进设备仔细查看故障点,随后和检修人员逐一排查处理故障。等把采场几台潜孔钻的故障处理完毕,回到家里已是大年初三了。答应好过年给孩子们放鞭炮的承诺没有兑现,这位性格刚毅的山东汉子流下了歉疚的泪水。

从1971年到1982年,潘洪模一心扑在采场潜孔钻攻关上,把最好的青春奉献给了潜孔钻研究,辛勤的付出换来硕果累累,他被评为“渡口市特级劳动模范”“四川省劳动模范”。1985年,他参与的冶金矿山潜孔钻具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被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评为一等奖,这项含金量高的科研成果,助力兰尖铁矿解决了困扰生产设备多年的难题,为矿山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艺不止 砥砺前行

别看潘洪模只读了小学三年级,他却是一个爱学习、勤思考、善钻研的人。他自学了机械类专业知识,不仅能看懂各类图纸,自己还能绘制设备图纸。为了解国外先进设备知识,他还自学俄语和日语。

潘洪模善于从实际出发,不仅发现问题,还会解决问题。1989年,因潜孔钻空压机指挥闸设计上出现问题,导致油泵系统爆炸。全车间的钻机司机都找不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就连生产厂家也感觉很棘手。他一连几天都吃住在采场,守在潜孔钻空压机旁认真观察、反复试验,终于发现是潜孔钻油系统里处于真空状态,离心力过大产生的问题。于是他想到个办法,在空压机指挥阀的阀盖上钻了个3毫米的孔,有了透气孔,改变了真空状态,内外压力一样,就不会出现油系统爆炸的情况。他把方法告诉厂家,厂家非常高兴,说困扰他们多年的技术难题终于解决了,并邀请他去厂家介绍解决问题的经验。厂家技术人员问潘洪模:“您是高级工程师吗?哪个大学毕业?学什么专业的?”他说:“我小学都没毕业,就是一个一线操作工人。”

只要是生产现场上的设备,潘洪模都感兴趣,有机会他就想多看一下、多学一点,这种实干加巧干的态度,有时真能救急。有一年夏天,兰尖铁矿兰山采场有台电铲上轨板断裂,技术人员和修理工忙了几天还是接不上。电铲在采场停了一个星期,工人和车间领导都很着急,有人建议要不喊潘洪模师傅来看看。于是采矿车间领导给潘洪模打电话讲了电铲故障情况,他一听这情况,中午饭都没吃,急急忙忙赶到采场。围着电铲转了几圈,他一检查,心里有了底,原来是电铲轨板的两个耳眼对不上,间隙大概有20毫米,他给电铲轨板垫了一棵螺丝帽进去,耳眼对上了,这样一个小窍门,就让电铲设备故障轻松解决了。这就是潘洪模,明明勤学认真,富有才能,却如此谦虚朴实,不求名利。

化若春雨 润泽桃李

潘洪模的职业生涯中,先后带出了153个徒弟,这也是令他值得骄傲的事。不少徒弟立足岗位、勤学苦干,创造出不凡的业绩,有的成为工人技师,有的当上了先进工作者,还有的走上领导岗位。带的徒弟有出息,他为此感到很欣慰。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谈到怎么带出那么多徒弟时,潘洪模表示,他带徒弟有自己的方法。第一是态度,作为师傅,态度要端正,带徒弟不为多拿钱,而是为国家和企业作贡献,师傅不仅自己技术要好,还要后继有人;作为徒弟,更是要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不能好逸恶劳、偷奸耍滑,勤学好问才能学到真本事。第二是方法,徒弟能不能成才,不光在个人,师傅也很重要,面对资质天赋不同的人,要一视同仁、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徒弟,越是关键的地方越不能“留一手”,让徒弟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这样解决,从而真正弄懂问题。他强调:徒弟要学会“偷艺”,时刻观察别人怎么想怎么做的,这样才能学到真本事。

潘洪模带的徒弟中,刘绍俊是出类拔萃的一个。刘绍俊从攀钢技校毕业后,来到兰尖铁矿穿爆车间开上潜孔钻,成了他的徒弟。潘洪模手把手教技术、讲操作,遇到设备故障,叫徒弟刘绍俊先处理,徒弟处理不好,他再讲解,这样刘绍俊的设备操作技术提高很快,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1989年,兰尖铁矿成立“青年文明号”钻机时,刘绍俊被任命为司机长,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刘绍俊针对潜孔钻特点,在岗位职责、班前准备、接班检查、作业程序、交班事项中不断总结提炼,形成了一套简便易操作又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勤、听、看、闻、准”潜孔钻“五字”操作方法,被矿业公司命名为“刘绍俊操作法”。刘绍俊所在机台连续6年设备作业效率在22000米/年以上,其中有4年钻机设备作业效率超过25000米/年,名列全国同行业同类设备前茅。

如今潘洪模带出的徒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实现人生价值,而他在徒弟的人生道路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发挥余热 奉献爱心

“潘师傅,您不是已经正式退休吗,怎么到采场来了?”穿爆车间潜孔钻司机小张惊讶地问。潘洪模笑了笑,有些不好意思道:“哦,我在家也没事,上来看看。”

这天是1991年12月28日,是潘洪模退休的第二天。他跟往常一样来到采场,一会在这台潜孔钻看一看,一会又到那台潜孔钻问一问,过了很久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家中。

退休后,不能天天来到熟悉的采场,更不能天天看见和自己相伴多年心爱的钻机,潘洪模总觉得心里闷得慌。每天,只要在穿爆车间上班的二儿子回到家中,他就没完没了地问个不停,从潜孔钻的改进到空压机的运行情况,一样也不落下。渐渐地,给老爸“汇报”工作成了二儿子的必修课。

其实,潘洪模并不爱听“汇报”,他喜欢去采场看看,摸摸心爱的钻机,帮助解决问题。他还总想着车间再次请他“出山”。一次,车间一台潜孔钻出现故障,修理工怎么也查不出原因。车间领导登门向他求教故障排除方案,潘洪模“借机”赶到了采场。只见他一边仔细观察司机操作,一边用锤子在钻杆上轻轻敲打,细心辨听声音。一会儿就找出了故障原因:司机操作时没有按照先给风、后下钻的程序进行,造成钻头卡住。故障原因找到了,他并不是很高兴,反而很着急。他认为,这种操作不当引起的故障,反映出一些青工技术水平不高。回到家中,他一整晚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第二天天一亮,他又来到采场,手把手教青工潜孔钻操作技术,给他们反复讲操作要领。看着潘老在阳光下泛着银光的白发,听着他的讲解,青工们的眼眶湿润了。

此后,潘洪模一有空就到采场。老伴心疼他年纪大、身体不好,时常与他发生冲突:“这么大年纪,还往采场瞎跑干啥,你不知道你有病吗,你在采场出了问题怎么办?”车间领导也劝他:“潘老,你身体不好,不要去采场了,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再咨询您。”听着这些关切的话,他深情地说:“是啊,我老了,该歇下来了,可我永远忘不了我11岁时失去父母,带着两个不满6岁的妹妹闯关东的辛酸童年。是党和政府教育了我、培养了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一切。我现在还动得了,就该多发挥一点余热。”

退休后的潘洪模,除了帮车间解决一些设备问题,还义务担任兰尖社区“兰尖故事博物馆”讲解员,不管是外来单位还是附近企事业单位、中小学生来博物馆参观,他都会风雨无阻、随叫随到当好讲解员。他认真细致地讲解博物馆里面每一件展品和每一幅照片背后的故事,传承三线精神,传递正能量,受到参观者的称赞。

2020年5月,徒弟老林找到潘洪模。老林讲自己的孙子上学不爱学习,喜欢打游戏,想带孙子去博物馆接受教育,让师傅潘洪模给自己孙子讲讲三线建设的历史故事,他答应了。周六的上午,老林带着孙子来到“兰尖故事博物馆”。潘洪模认真给老林的孙子讲解,同时讲述和老林当年在矿山生产现场奋斗拼搏的故事,希望老林的孙子珍惜现在幸福生活。老林的孙子听后很感动,后来老林的孙子爱读书学习了,行为习惯也好多了。他知道后非常高兴,专门去新华书店给老林的孙子买了几本书送去。

三线建设历史是不平凡的历史,三线建设者是真正的英雄,三线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攀枝花三线建设有太多平凡而卓越的人和事,三线建设者们为攀钢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攀枝花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 2024-05-23 仇宝德 周娟 文/图 ——劳模潘洪模回忆矿山建设点滴 1 1 攀钢日报 content_31586.html 1 痴迷技改 匠心筑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