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笑竹 通讯员 李茂娜
特殊钢种的冶炼原材料配料,较普通钢种更为复杂,需要几种甚至几十种,配料配置准确度更直接影响产品质量。近年来,在攀长特炼钢厂,因配料成本员刘明选配钢种恰当、配料比例得当,使他所在的一作业区产量、质量连连荣登榜首,累计降本上千万元,为公司扭亏增效贡献了力量。为此,他被同事们赞为“配料大王”。日前,他获评2022-2023年度鞍钢集团劳动模范。
练就过硬冶炼本领
1992年,年仅20岁的刘明成为攀长特一名炼钢职工。
第一次跟着师父来到冶炼平台,师父叮嘱他一定要好好学习冶炼技术。带着对冶炼职业的想象,他不停地点头答应。可是,看到冶炼炉的那一刻,他傻眼了。他在电视画面上看到的冶炼炉都是高大威猛的,而自己面前的炉子简直可以用“短小精致”来形容。他在心底嘀咕:“这么小的炉子,还不好冶炼吗?”
很快,现实给了刘明答案——不好冶炼!
刘明还记得,当时,为了冶炼一炉合格的特殊钢,整个作业区都会严阵以待,全力做好冶炼前的设备检修、备品备件准备等工作。刘明至今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有经验的配料成本员拿着铅笔,唰唰地在草稿纸上罗列各种方程式,对所需钢种以及用量进行反复演算的场景。“算完这些需要1个小时。”刘明说,即使这样,结果也是喜忧参半。
受当时技术限制,特殊钢种冶炼工艺不成熟,从而导致产品合格率很低。每出现一炉废钢,作业区上下都要被考核。这让刘明很心痛。刘明说,比起自己受考核,他更心痛的是成本和大家的劳动。他想起小时候在老家收稻子时,(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