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承载共同记忆,档案见证伟大征程。平凡的档案人记录着不平凡的攀钢故事,传承着永不磨灭的攀钢精神。值此第17个“国际档案日”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档案,走进攀钢历史,了解那些你不知道的有关档案和攀钢“兰台人”的故事。
一、档案漫话
档案在中国商代称为“册”,周代称为“中”,秦汉称为“典籍”。魏晋以后,档案被称为“文书”“文案”。唐宋以来称为“文卷”“案卷”“案牍”。清代出现“档案”一词,如今统一称作“档案”。
什么是档案
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科技等方面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档案的载体
档案按载体可分为: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纸制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
档案的种类
档案按内容性质分有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和专门档案。
文书档案也曾被称为党政档案、行政档案,是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材料。
科技档案的全称为科学技术档案,是由生产技术应用与管理、基本建设、科学研究活动中产生和使用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等科技文件材料转化而成的档案材料。
专门档案是指一些社会机构和组织在某些专门业务工作中形成的档案材料。如人事档案、会计档案、工商档案、税务档案、教学档案、艺术档案、诉讼档案、审计档案、统计档案、专利档案、外交档案和军事档案等。
档案的保管机构
档案按保管机构划分,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呼,如汉代“兰台”、唐代“甲库”、宋元“架阁库”、明清“皇史宬”等。现代则称为“档案馆”“档案室”等。
何为“兰台人”
“兰台”,最早为战国时期楚国的台名,其上建有宫殿,现留存有兴建于明清时期的兰台书院。宫廷内建有藏书的石室、典籍收藏府库、御史台和史馆,都曾被称为“兰台”,是我国最早的官方中央档案馆。现在“兰台”一词已成为用来泛指档案保管机构和档案工作的代名词,档案工作者一般也自称为“兰台人”。
国际档案日的来源
1948年6月9日至11日,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召开了一场专家会议,来自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档案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交流。经讨论,决定成立国际档案理事会(ICA),并通过了国际档案理事会的第一份章程。章程指出,世界各国的档案工作者应共同努力为了全人类保护好档案,开展鉴定并提供利用;档案和文件作为全世界共享的遗产和全人类一样具有同一性。
2007年11月,为了庆祝2008年6月9日国际档案理事会成立60周年,国际档案理事会全体成员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年度全体会议并投票决定,将每年的6月9日定为“国际档案日”。
二、中国档案工作法治化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档案立法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954年,国家档案局获批成立。
1980年,我国第一项关于档案工作的条例《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颁布,同年《档案法》开始起草。1987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198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正式开始施行,从此档案工作有法可依,中国的档案事业开启了崭新的篇章。
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档案法》第一次修改。2016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档案法》第二次修改。
2020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档案法》,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2023年4月7日,经国家档案局令(第21号)公布《企业档案管理规定》,自2023年10月1日起施行。2023年12月29日,国务院第22次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
三、攀钢档案管理机构及职责
攀钢办公室按照国家和鞍钢集团的要求对攀钢档案管理工作实行整体掌控和宏观管理。攀钢综合服务中心代行攀钢档案管理职能。
攀钢档案馆具体负责公司的日常档案管理工作,工作内容包括负责制订、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报公司分管领导审批后实施;负责公司各类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工作;对子分公司(单位)档案工作进行指导、培训、检查和考核。
各子分公司(单位)档案部门按公司的要求组织本单位各类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工作。
四、攀钢档案管理概况
攀钢档案工作实行统一规则、分级管理的原则。目前,攀钢共有137个档案全宗,档案处(科)1个、档案馆(室)70个,档案工作人员104人,兼职人员1人。2023年,全公司档案馆(室)库存各类档案185.76万卷、66.16万件,底图190.10万张。2023年,共提供利用1.2万人次,调卷4.11万卷次、7989件次。
攀钢档案工作坚持“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将来着想”的理念,为攀钢管档、为企业守史、为职工服务,聚焦新攀钢发展大局,突出创新引领,全面推进档案治理体系、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利用体系和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深化档案信息化、智能化转型。近年来,攀钢档案工作先后在对外创收、退休人事档案社会化移交、在职职工人事档案“两化”建设以及当前的存量档案数字化建设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档案为攀钢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工程建设、企业管理、科技创新、巡查审计工作和职工群众服务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服务支撑,正为助力攀钢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新金属材料企业贡献档案力量。
五、攀钢存量档案数字化建设
2022年6月,《攀钢集团有限公司存量档案数字化建设实施方案》下发,攀钢开始走上了完全依靠自己力量自主完成存量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道路。
存量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数量庞大、流程繁琐、规范严格、标准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周期时间长的系统工程。攀钢选择自主完成这项工作是一项壮举,在目前国有企业中还没有先例。
在公司的系统谋划、统一部署和综合服务中心的引领示范、强力推动下,全体攀钢档案工作人员团结拼搏、攻坚克难,用奋斗和汗水挑战“不可能”,书写着新的传奇故事。截至2024年5月,攀钢已累计完成档案扫描4263万页、录入条目信息738万条,参照数字化公司市场外包价计算,共节约费用2681万元。其中综合服务中心是攀钢档案数字化工作任务量最大的单位,目前已累计完成扫描1200余万页,挂接系统223万页。
这一成绩的取得是“艰苦奋斗,勇攀高峰”攀钢精神的时代交响和英雄赞歌,是“在档爱党”主题实践建功活动和全员全过程参与劳动竞赛的激情演绎、生动实践。
攀钢档案工作人员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奋楫扬帆,赓续前行,不怕疲劳,连续作战,正努力向“双过半”目标发起冲刺,向实现存量档案数字化建设总体目标奋力前行。(攀钢档案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