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117   攀钢集团有限公司文化传媒分公司出版   广告热线:0812-3396100  订阅电话:0812-3390029






2024年06月06日

鞍钢恢复生产时期的日日夜夜

★杨春茂

1946年8月,中共辽东省委(几个月后改为辽东分局)派我到辽南一地委任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辽南一地委管辖辽阳、鞍山、岫岩、青城(凤凰城西部)、海城、辽中、台安、盘山、营口等市县。当时一地委所属的辽阳、鞍山、营口等城市还被国民党占据,我们主要控制从沈阳到大连、沈阳到丹东两条铁路线之间的地区。虽然鞍山还没有解放,但是大家都知道当时鞍山有座我国最大的钢铁厂,伪满时叫昭和制钢所,国民党称它为资源委员会鞍山钢铁有限公司。我们议论过它,想看看它的庐山真面目,想要让它生产钢铁为解放全中国服务。

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对南满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一分区首当其冲。由于当时在辽南敌我力量悬殊,我们主动撤退到普兰店。1947年夏,我军发动攻势,我们又回到1946年所控制的地区。1947年冬,我军集结一部分野战军和地方部队,把辽阳、鞍山之敌团团围住。我们辽南一地委和专署组织大规模的担架队、运输队支援前线,保证把伤病员护送到安全地区,把粮食、弹药等物资运送到前线。1948年1月辽阳解放,2月19日鞍山解放。在解放鞍山之前,我们有目的地搜集一些鞍山相关情况,特别是进一步了解了鞍钢的有关情况,知道了它的生产规模,年产铁130万吨左右,钢80万吨左右。当时我们虽然没有搞过工业,但知道以后国家各项建设需要钢铁,机器制造和军工生产没有钢铁不行。所以我们曾经想过,尽管是在战争环境下,也要防止工厂设备遭到敌人破坏,进城之后一定要尽全力保护好鞍钢。

鞍山解放这天,我们和野战部队、地方部队一起进驻鞍山。进城后,我们特别强调军队和地方党政机关一定要努力维护好社会治安,维护群众利益,恢复秩序,安定人心,保护好鞍钢,保护好工商业。

进入鞍山不久,我们就接到东北局电报,要求我们妥善处置国民党派到鞍钢的工程技术人员,不能把工程技术人员当俘虏对待。鞍钢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我们围困鞍山前后已经走了一批。接到东北局指示后,我们专门为这批人员在一个剧场开会,专员兼市长刘云鹤同志讲话并宣布了政策:凡是愿意留在解放区的人员,我们将把他们送到安东(丹东)去;凡是坚持回国统区的人员,发给路条(通行证)和路费。国民党时期鞍钢的6位协理靳树梁、杨树棠、王之玺、邵象华、李松堂、毛鹤年都是专家,都是具有丰富知识的人,我们看望并宴请了他们。他们都表示愿意留下来和我们共同建设鞍钢。还有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也愿意留下来工作,只有一少部分人员回到当时国统区的沈阳。

4月初,中共辽东分局先后派柴树藩、郝希英、王群等同志来鞍钢工作。当时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千方百计保护好工厂。除了组织1200余人的工人护厂队外,还组织了120人的工人武装纠察队。在护厂过程中,涌现出大批功臣和模范人物。耐火厂工人曹凤歧就是其中之一。

7月初,形势有了新的变化,国民党军队又占据了辽阳,7月中旬攻到首山,鞍山也有被敌人占领的可能。我们根据上级指示,决定把鞍钢的重要设备、器材和物资向后方转移、抢运。解放了的鞍钢工人,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不停地抢运设备、物资,到10月6日国民党军队进犯鞍山时,我们已经抢运出1900多车皮的物资,重达5.5万吨。

在抢运设备、物资的同时,有大约200多名技术骨干(包括家属约1000多人)也撤退到普兰店,老英雄孟泰便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后方组织他们学习,做好重回鞍钢,恢复生产的准备工作。

11月2日,东北全境解放。当我们再次回到鞍山时,为了集中精力搞好城市建设工作,组织上已经免去了我地委书记的职务,任命我为鞍山市市委书记。进城后,市委便作出决定,把搞好鞍钢的恢复生产作为市委、市政府、市工会的首要任务。12月26日,经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鞍山钢铁公司正式成立,任命李大璋为经理,我兼鞍钢监委,郝希英、王勋为副经理。当时,党组织还没有公开,监委的任务是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在企业得到落实;协调鞍钢、市政府、市工会的关系;通过党组织、党员和工会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保证生产建设任务的完成。公司的几位主要领导同志都是市委委员,当时同志关系非常融洽,有问题摆到桌面上,然后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努力把工作搞好。

战争刚结束,百废待兴。面对遭到敌人严重破坏的鞍钢,要在短期内恢复生产,其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首先是解决人的问题。党中央、东北局、辽东分局下了很大决心,从地方和部队给鞍钢抽调一批老干部。这些同志有群众工作经验,会打仗,但多数同志不懂工业;有些人虽然搞过工厂,但生产规模也很小。这些老干部来鞍钢后,搞好团结,充分发挥群众作用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当时,我们确定了几条原则:一是市委和公司领导要搞“五湖四海”,搞任人唯贤,不搞任人唯亲;二是既来之则安之,要有长期打算,定下心来,安家立业;三是要服从分配,不讲条件;四是尽快变外行为内行,学文化、学技术、学外语;五是市委和公司为老干部学习积极创造条件,办各种补习学校。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这批老干部很快被安排到公司的各部、处、室和各厂矿。事实证明,绝大多数同志工作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为鞍钢恢复生产以及后来的大规模建设作出了贡献,许多同志很快成为鞍钢生产建设的技术、管理专家。在给鞍钢调配干部的同时,上级有关部门还把撤到安东的以及流散到全国各地的原鞍钢工程技术人员派回来。

恢复鞍钢生产遇到的另一个困难就是缺少设备和器材。当时全国范围内的解放战争尚没有结束,东北地区经过3年战争,物资、材料也极度匮乏。不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都不能为鞍钢的恢复生产提供必要设备和器材。通过调查摸底,我们发现在敌我拉锯战的过程中,鞍钢有大批设备、器材和物资,失散在民间,如果这些东西能够被利用起来,将对鞍钢恢复生产起很大作用。用什么方式“物归原主”呢?当时市委、市工会进行了细致研究,曾提出过三种方式:第一是收买;第二是没收;第三是动员献交。我们把动员献交、立功与吸收工人入厂相结合,这样做就把个人的利益和工厂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于是我们采取了动员群众献交器材这种方式。

12月22日,市政府发布了号召市民献交器材的布告。接着,鞍山钢铁公司也发布了《敬告鞍山各界同胞书》,而且具体制订了立小功、立大功、立特等功的条件,进行张榜公布。工厂、工会、街道都行动起来,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献交器材活动在全市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电修厂献交器材特等功臣魏荣夫将自己过去开电料行剩下的148件器材全部献出,带头推动了献交器材活动的开展。整个献交器材活动持续了两个月。1949年2月20日召开了庆功会,有3人立特等功,26人立大功,106人立小功。就整个献交器材活动来说,不仅为鞍钢恢复生产打下了物质基础,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它的政治意义更大,实际上这是一场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工人阶级当家做主人的生动实践。

鞍钢恢复生产初期,工作千头万绪。我们把宣传教育作为中心环节来抓,经过积极筹备,在人力、物力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于1948年2月7日创刊了《工人生活》报,后改为《鞍山日报》。利用报纸这一阵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对工人群众进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工厂的教育;进行无产阶级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的教育;宣传生产、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由于办报的指导思想明确,《工人生活》在鞍钢恢复生产期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了加速鞍钢的恢复生产进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5月中旬,鞍钢开展了恢复生产立功劳动竞赛活动。为便于统一领导,公司成立了立功竞赛委员会。恢复生产立功竞赛取得了预期效果,具体表现在恢复工程和生产数量大都完成并超计划。如1号高炉的恢复进度6月份比5月份提高25%;9号焦炉恢复进度,6月份比5月份提高5%,比计划提前18天出焦。

6月,炼铁厂2号高炉炼出第一炉铁水,标志着鞍钢这个钢铁联合企业,从采矿、选矿、炼铁、炼钢、初轧、成材,整个生产工序的形成。7月9日,鞍钢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8月1日恢复生产立功竞赛运动接近尾声,市委召开专门会议布置总结、评功工作。8月15日在市体育场,召开了“纪念‘八一五’4周年暨鞍钢立功竞赛运动庆功奖励大会”,会上奖励了在恢复生产立功竞赛中,涌现出的功臣5755名,先进单位152个。其中,特等功臣22名,一等功臣95名,二等功臣142名,三等功臣94名。令人鼓舞的是,在恢复生产立功竞赛中,不仅涌现出以老英雄孟泰为代表的一大批工人阶级先进分子,而且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也在立功竞赛中成为人民的功臣,其中荣获一等功臣称号的有杨树棠、王之玺、孙照森、雷天壮、高其昌等。

恢复生产立功竞赛大大加快了鞍钢生产恢复进度。在恢复生产立功竞赛结束后,我们根据东北局和东北工业部的指示,又开展了“改进操作方法,创生产新纪录”活动。由于我们已经有开展立功竞赛活动的经验,创新纪录活动很快开展起来。炼钢厂平炉于11月6日创出4小时35分钟炼出一炉轻轨钢的新纪录,这不仅是该厂开展群众性创新纪录以来的最高纪录,而且也超过伪满时期仅有过的一次4小时50分钟的最高标准。接着,炼铁厂、小型轧钢厂、钢绳厂等都创出超过昭和制钢所水平的生产纪录。

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朝鲜战争,并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面对着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市委及时地开展爱国主义时事教育和宣传鼓动工作。同时,市委还作出了“进一步开展爱国主义生产竞赛”的指示,鞍钢广大职工同仇敌忾,一面疏散人口、贵重器材,一面冒着敌机空袭的危险,坚持生产,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老英雄孟泰同志是配管工,配管工是保护高炉生产的重要工种,因为高炉时刻都不可缺少水。为回击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他把行李搬到高炉上,决心与高炉共存亡。

离开鞍钢已经很多年了,那里给我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在鞍山工作期间,鞍钢的广大干部、工人、工程技术人员,曾经在工作上给予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我愿借此机会,向他们深表谢意。

(杨春茂,陕西省韩城县高门村人,鞍钢“五百罗汉”之一。1948年2月任中共鞍山市委书记,同年12月至1952年末担任鞍钢监委。曾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2009年病故。本文写于1984年。)

--> 2024-06-06 ★杨春茂 1 1 攀钢日报 content_31719.html 1 鞍钢恢复生产时期的日日夜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