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日报记者 叶舟
本期策划
在5月18日举行的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会上,鞍钢博物馆成功晋级国家一级博物馆,成为钢铁行业唯一入选的博物馆。荣誉印证了鞍钢集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高度重视鞍钢工业遗产保护和红色文化传承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4年12月26日,在1953年建设的鞍钢炼铁厂二烧车间厂房旧址上,鞍钢集团展览馆(后更名为“鞍钢博物馆”)落成开幕。10年来,鞍钢博物馆成为“钢都”鞍山的建筑地标,向参观者讲述长子鞍钢以及共和国钢铁工业创业和发展的峥嵘岁月,成为凝聚鞍钢人奋进动能的精神高地。
本期深度关注带您走进鞍钢博物馆,全面呈现其10年来的成长历程和发展成绩,探寻馆藏背后的故事,凝聚起鞍钢人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
鞍钢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2600平方米,拥有5.5万平方米钢铁主题公园,馆藏3000多幅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照片、1.2万余字的文字说明和1万多件实物,全方位展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鞍钢建设发展的傲人风采,也浓缩着新中国钢铁工业建设发展波澜壮阔的奋斗征程。10年来,鞍钢博物馆用开放的胸襟拥抱八方来客,先后接待230余万名海内外参观者,成为鞍钢集团文化展示传播的窗口。
10年间,鞍钢博物馆以其丰富馆藏和在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先后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钢铁行业)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等荣誉,并于今年5月18日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
建设红色文化基地——
让尘封的历史变成永恒的记忆
鞍钢博物馆内,通高约70米的老1号高炉撑起了整座建筑。这座1919年投产的设备,见证着共和国钢铁工业沐雨栉风的峥嵘岁月。抬头仰望,时空仿佛被拉回百年前,一篇铁流与炉火合谱的乐章在历史深处奏响。
“从诞生的第一天起,鞍钢的肩膀上就担负起共和国建设‘大梁’。”站在博物馆一楼大厅,长36米、高8米的“钢铁之魂”主题大型浮雕下,时任鞍钢博物馆筹建组组长、鞍钢老领导王延绵回忆建设过程时感慨地说,“这里铭刻着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历史记忆!鞍钢博物馆的建设对于鞍钢红色文化的传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我来说,参与其中,何其有幸。”
2013年3月20日,鞍钢集团党委作出一项重要决策:秉承“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理念和打造“精神地标,文化名片”的目标,建设一个集历史文化展示、爱国主义教育、冶金科普知识传播和工业遗产保护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基地。
2013年7月9日,鞍钢开工64周年纪念日的当天,鞍钢集团展览馆(后更名为“鞍钢博物馆”)在始建于1953年的炼铁厂二烧车间旧址举行奠基仪式;2014年2月21日,始建于1917年的炼铁厂老1号高炉开始移迁。一台“年过花甲”的老烧结机和一座“寿近百年”的老高炉比肩,两座“古董式”的钢铁工业文化遗产合璧,一座富有创意的“精神高地”基本构架形成,而这种将两座工业遗产合璧于一座上世纪50年代旧厂房内组合成特殊展区的构思在国内绝无仅有。
构想精妙,蓝图化为现实的难度也超乎想象。
在工期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筹建组邀请专业部门进行技术鉴定,对每一根梁、柱进行检测,根据锈蚀情况进行加固或者更换,先后使用1500多吨钢材用于更换屋面结构和平台梁、柱、维护结构等。鞍钢工程发展公司承建高炉移建、土建、动力管线等工程并参与厂房设计建设;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钢板进行特殊处理,使其达到设计所需的视觉效果——“鞍钢制造”的钢结构、混凝土广泛应用到展览馆建设中,展馆内外处处彰显鞍钢人的智慧。
如何在2600米的陈列展线上用最清晰的展示方式和最精练的语言将浩如烟海的鞍钢历史展现出来,是筹建组面临最棘手的难题。据博物馆第一任馆长孙涛回忆,一批在鞍钢工作几十年、熟知鞍钢历史文化的老同志与宣传系统人员承担起极为复杂的展陈内容设计。
他们查阅上千万字的文献资料,整理出上百万字内容,收集鉴别近万张历史照片,把展陈大纲修改了十几次。经历一次次思想交流,一次次观点碰撞,最终没有选择常用的编年体展示方式,而是采用修志的方式,确立“长子鞍钢”等12个主题展厅和老高炉、烧结机两个特展区,从企业历史、创新精神、产品等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诠释鞍钢、展示鞍钢。
老照片、旧工装、安全帽、饭缸……数千件印证鞍钢历史的物件是鞍钢光辉岁月的缩影。每一件藏品都代表着一段历史记忆、一份感情。这些珍贵的藏品都是鞍钢人和社会各界人士捐献的。
在鞍钢博物馆办公室里,有这样一份单子,上面记载博物馆开馆时征集藏品的数据:图片1153张、纸本实物1537件、其他实物7453件。“鞍钢保尔”蒋东明的妻子将丈夫生前用过的拐杖、获得的荣誉证书及物品无偿捐赠出来;一位老鞍钢的后人将一盒产于20世纪30年代却仍然乌黑锃亮的钢笔尖捐献出来,这是他曾经在昭和制钢所做过工的父亲留下来的;家住锦州的一位老鞍钢特意让儿子从营口鲅鱼圈赶到鞍山,将当年获得的奖励“鞍钢先进生产者”手表捐赠出来。鞍钢工程重机公司将王崇伦衣物、荣誉证等无偿捐赠给鞍钢博物馆;雷锋纪念馆、孟泰纪念馆也将宝贵的馆品拿到馆中陈列;该项目总包方——中建深圳海外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还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帮助鞍钢收集到胸章、胸牌、奖状等200多件藏品,全部无偿捐赠给鞍钢……鞍钢博物馆的藏品种类繁多,从早期的炼铁高炉、烧结机,到现代的新型钢铁材料,涵盖了从1916年至今鞍钢发展历程中的各种珍贵文物和实物。展品征集组成员胡家川感慨地说:“这些看似普通的东西,都与鞍钢历史息息相关。每一件物品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它们是鞍钢辉煌岁月的缩影,也是鞍钢一段宝贵的记忆。”
2014年12月26日,这座凝聚了鞍钢人“集体记忆”、浓缩了中国冶金史百年历程的红色工业博物馆正式开馆,它用最清晰的方式和最精练的语言将浩如烟海的鞍钢历史浓缩展示,将抽象的“鞍钢”具体化、生动化,成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展示鞍钢形象风貌的重要窗口。
保护百年工业遗产——
为时代“珍宝”掸去历史尘埃
在鞍钢博物馆外、“鞍钢记忆”主题公园里,一辆59式坦克静静站立着,向世人诉说那段峥嵘岁月。59式中型坦克是中国第一代主战坦克,它外披的装甲钢板就是由鞍钢研制生产。“这台2300毫米三辊劳特式轧机是轧制59式坦克钢板的设备。”王延绵指着公园里一台轧机对记者说。这台轧机是昭和制钢所时期的遗存,1938年投产,2003年才“退役”。在65年的生产中,它累计轧制钢板1522万吨,所产钢材曾用于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一汽第一台卡车等。
鞍钢博物馆收藏的众多文物既是对中国钢铁工业文明的见证,更是历史记忆的永久留存。近10年间,鞍钢博物馆始终坚守着收集、保管与鞍钢发展历史紧密相连的珍贵物品与“印记”的宗旨,致力于发掘和保护那些尚未遭到破坏的工业遗产,确保鞍钢文化和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得以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和传承。
这一理念从博物馆建设之初,便已经深深融入它的血液之中。鞍钢博物馆的建造是以现有工业遗产为基础,将古董高炉搬迁移位,与烧结机厂房结合展示。筹建组按老厂的建筑设计图纸复原建筑,最大限度地保留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遗产元素,二烧车间内75平方米烧结机、老厂房建筑结构、厂房内桥吊等老工业设备都得以保留、复原。此外,他们将烧结机厂房所有外立面窗户恢复为20世纪50年代的工艺和材料,力争还原老厂房的原本面貌,呈现一份原汁原味的工业遗产文化大餐。
对于馆内的历史文物来说,鞍钢博物馆是它们温暖的“家”,馆内工作人员精心征集、整理、呵护代表一个时代与鞍钢记忆的每件展品,为它们掸去历史尘埃。鞍钢博物馆库房配有恒温恒湿系统、排风系统、藏品排架、文物储藏柜、文物整理箱等工具,并为珍贵文物、材质脆弱文物定制囊匣,加强对其保存微环境的预防性保护;需要特殊保护的文物藏品单独存放,加强温度、湿度调控,保证安全,积极申报修复工程,及时保护。针对大型铁器、金属器,尤其是室外陈列的大型铁器会出现锈蚀、矿化等问题,鞍钢博物馆与鞍钢科研院所联合开展“钢铁材料环境腐蚀评价技术体系创新与工程应用”研究,探索不同环境下的防护、保护技术,同时还进行重点修复。
鞍钢博物馆向国家文物局上报老1号高炉、三辊劳特式轧机、无缝钢管定径机三件一级文物修复方案,2019年11月25日修复工程开工,2022年8月通过辽宁省文物局验收。此次修复工程是我国第一个工业遗产类的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项目的完成解决了大型工业遗产和传统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在理念、技术路线上的差异问题,在文物保护和工业遗产保护领域中有重要作用。该项目入围2022全国十佳文物修复项目推介活动终极项目。
近10年间,鞍钢博物馆设立多处文物仓库,对全部馆藏实物进行盘点、称重、测量、拍照,建立管理档案,共拍摄照片1万多张,为文物保护奠定良好基础;制定《鞍钢文物保护办法》《藏品管理办法》《藏品征集奖励办法》等制度规范,填补鞍钢文博保护领域的制度空白。
鞍钢博物馆始终坚持将鞍钢工业遗产群打造成独具魅力的精神地标和文化符号,让工业遗产在当代继续发挥巨大的价值。在它的全力推动下,2018年1月,“鞍山钢铁厂”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2019年10月,“鞍山钢铁厂早期建筑”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确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让历史告诉未来,这里的每一幅照片,每一件文物,每一尊塑像,都是光阴的故事,都是时代的印痕,都是开拓者的足迹。”博物馆筹建组成员、鞍钢著名诗人李金平在博物馆展厅的前言中写道。这些珍贵的藏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鞍钢博物馆独特魅力和价值的体现。
打造鞍钢精神高地——
让一代代鞍钢人汲取奋进力量
“我要拿出沧海弄潮、舍我其谁的锐气,时不我待、不负韶华的朝气,无惧风浪、敢于亮剑的勇气,一马当先、追求卓越的志气,为鞍钢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汗水!”2023年8月8日,在鞍钢博物馆“钢铁之魂”浮雕前,鞍山钢铁146名新职工正式入职。从2015年开始,一批批新职工走进鞍钢博物馆近距离了解“钢铁长子”,在为鞍钢光辉的历程和璀璨的文化所激荡感染的同时,更从这里迈出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开馆10年来,鞍钢博物馆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鞍钢职工参观,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个个还原现实的历史场景无不震撼人心、使人印象深刻。徜徉在鞍钢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的鞍钢人也倍感振奋、备受鼓舞——
走在“钢铁摇篮之路”上,体会着鞍钢作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的厚重历史和文化积淀;
看着清澈的净化水样、永磁电机、环保节能设备实物模型等展品,在心中种下绿色的种子,决心为绿色鞍钢建设添砖加瓦;
站在“鞍钢英模墙”下,凝望着近6000名鞍钢劳模的名字,孟泰、王崇伦、雷锋、郭明义、李超这些早已耳熟能详的英模事迹激励出奋勇向前的蓬勃力量……
鞍钢博物馆作为我国钢铁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是展示企业历史和文化的形象“窗口”,更是一个弘扬钢铁精神、传承工业文明的重要平台。
鞍钢“三大工程”开工70周年之际,鞍钢博物馆举办“回望激情年代 致敬‘三大工程’——‘老红楼’记忆”特展,首次以生活视角将鞍钢历史上的生产经营重大成果与职工生活中的重要事件相结合,让已经成为历史见证和文化遗产的“红楼”重新走入鞍钢职工和社会公众视野。展出现场,作为特展策划人之一,李金平热泪盈眶:“‘老红楼’伫立在鞍山城市建设史上,镌刻在鞍钢的记忆深处,已经成为弥足珍贵的历史见证和文化遗产。”
开馆10年来,鞍钢博物馆创新展示鞍钢文物研究、保护、利用的最新成果,以多媒体多样化的展示方式呈现鞍钢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彰显鞍钢“为工业中国而斗争”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历史贡献。
2021年,鞍钢博物馆举办“流金岁月”生活展、“钢铁是怎样炼成”——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鞍钢革命文物展等展览。其中“钢铁是怎样炼成”——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鞍钢革命文物展,于2021年4月成功入选中宣部国家文物局联合推介的建党百年精品展览。
“一切为了新中国——解密鞍钢红色档案”特展入围2022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前6名,成为重点推介项目。
“鞍钢博物馆从设计到选址都始终闪耀着璀璨的红色工业基因印记,为传承中国红色钢铁工业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生动鲜活的优秀教材。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宣传教育功能,着力讲好鞍钢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为建设高质量发展新鞍钢凝聚奋进力量。”鞍钢博物馆负责人告诉记者。
以“新中国钢铁工业从这里开始”为立馆主题,鞍钢博物馆所展陈的内容见证了中国冶金工业百年沧桑,是新中国冶金人的共同记忆,成为鞍钢人追寻足迹、传承历史的精神家园。
流淌着“长子”血液的鞍山钢铁,义无反顾地担起打造鞍钢集团文化高地——鞍钢博物馆的重任,留存钢铁记忆,传承钢铁精神,续写鞍钢文化建设的历史新篇章。
“鞍钢!你是共和国的骄傲!更是我们鞍山人的自豪!”“你是共和国的丰碑,永远屹立在人民心中。”……翻开放置在鞍钢博物馆大厅西南角的留言簿,那洋洋洒洒的文字,正是鞍钢博物馆映射在参观者心中的一圈圈光晕。
在钢铁人的眼中,鞍钢的历史不仅属于鞍钢,更代表着中国钢铁工业的历史。不少身在广州、武汉、攀枝花等地的鞍钢职工、职工家属,不远万里开启“寻根之旅”,来到这里找寻曾经的记忆。当年支援水钢建设离开鞍钢的石忠献老人在博物馆重拾自己的“鞍钢情”;“五百罗汉”后人相聚此地,重温峥嵘岁月,追寻父母奋斗过的火热青春,感受那份炽烈的热爱……一代代鞍钢人从这里出发,也在这里找到归属。
“鞍钢博物馆的落成,是有深远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壮举,必将为增长企业职工凝聚力和提升爱祖国的热情提供正能量。祝鞍钢集团越来越好。”一名鞍钢职工的留言中满是对企业未来的希望。
很快,留言簿上又新增了一笔——“我是‘00后’,很荣幸能来到鞍钢博物馆参观,在这里收获很多,值得青年朋友来参观。向鞍钢工人们致敬!”
了解一段历史最全面的方式就是身临其境地将自己置于定格的时间和空间中,细细品味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点点滴滴。
鞍钢成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是历史的选择,是祖国的厚爱。鞍钢博物馆将百年历史浓缩于一方展馆中,不仅是鞍钢人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更是向世界展示鞍钢辉煌成就的文化名片,必将成为鞍钢人奋进新征程的精神航标。
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
记者视点
舟语
博物馆是文物的保护者和历史的记录者,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鞍钢博物馆开馆10年来全力当好鞍钢红色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不断加强文物价值挖掘阐释,为传承弘扬钢铁工业红色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奋斗热情提供生动范例,成为展现“钢铁长子”发展历史、传承鞍钢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
红色资源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鞍钢集团各级企业要加大对工业遗产、珍贵史料等红色资源的保护力度,切实把红色资源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红色资源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要用好鞍钢博物馆、孟泰纪念馆、雷锋展览馆、攀枝花原点博物馆暨攀钢矿业展厅、本钢文史馆等鞍钢集团各区域的红色文化基地,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功能,用鞍钢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鼓舞斗志、凝聚力量,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实现新鞍钢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进程中贡献新成就、作出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