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霖
当清新艾草的香气,挟裹着菖蒲的阵阵幽香扑入鼻翼的时候,孩童时的我就知道端午节到了。那时物资匮乏,只要是传统的节庆日,对我来说都如同春节般盛大。端午节一到,左邻右舍的阿姨会将各色丝线包好的粽子纷纷赠予我家,有些粽子里会隐藏一枚小巧的硬币,一口咬下去,“咔嘣”一声,甭提有多开心。长辈们笑着说,那是代表“吃”到了好运与福气。端午节的气息在我的记忆深处便有了一种幸福又质朴的味道。
后来,端午节一到母亲的单位也会分发粽子。小巧的塑料袋里,装着十几枚绿莹莹用麻绳缠绕的三角粽,如一堆可爱的绿精灵躺在袋子里。母亲下班后,守着蜂窝煤炉子慢慢地蒸煮那些粽子,煮好后再一一地回赠给左邻右舍。
记得有一次母亲也如往常一样在家里阳台上蒸煮粽子,落下去的夕阳,镀着几分霞光投射在母亲身上,形成绒绒的一圈光影。我坐在小板凳上,双手托着下巴,一个劲地问:“妈妈,粽子还要煮多久?”妈妈总是回答:“快了!”好奇的我便竖起耳朵倾听着热气叩击锅盖的“咚咚”声,心里像被馋猫抓挠了一般,在夕阳的余晖还没有散去时,粽子的香气便渐渐地从锅里散逸出来。
“馋猫,不是给你的。”母亲笑着揭开锅盖,热气顿时萦绕周围。我的小手迅速伸入锅中,还没来得及抓住粽子,就被眼疾手快的母亲拦住了。但是,扑腾上涌的热气还是灼痛了我的手,母亲把我拽到了水龙头下冲洗,然后又心痛地抹上酱油吹了又吹,那一刻我看见母亲眼中隐有泪光。
虽是烫了手,但粽子仍旧没能入我口。在我的记忆里,不会包粽子的母亲,每年都只能让我眼巴巴地看着像绿精灵一样的麻绳粽子,从热气腾腾的锅中被她三两个地放进不同的盘中,然后再回赠给那些左邻右舍。有些时候我想:会不会母亲蒸煮的麻绳粽子比邻居阿姨们包的五色丝线的粽子更好吃,她才会挨家挨户地送出去,又挨家挨户地接受着人家的回馈。
后来在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了解到端午节的来历,我兴高采烈地向母亲“炫耀”我的知识。母亲微笑着告诉我: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划龙舟的风俗外,邻里间互相赠送粽子,也是为了将福禄与平安的祝愿赠送给对方。
于是,我童年的端午节,就在母亲与邻里的赠予、回馈间,被温暖的邻里友爱填满,那属于味蕾的期待充满着又香又甜的回忆。
如今,当我将各式精美的粽子投入锅中,美滋滋地嗅着那令人垂涎三尺的粽香,就会想起小时候我跟在妈妈身后给邻居们送粽子的场景。那种美好又甜蜜的记忆,永远都会幸福地伴随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