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117   攀钢集团有限公司文化传媒分公司出版   广告热线:0812-3396100  订阅电话:0812-3390029






2024年07月11日

她把这里当成精神世界里的圣地

——草明曾外孙张思一追忆草明在鞍钢的岁月

《乘风破浪》封面

草明(前排左三)和张思一(前排左四)。

鞍钢日报记者 叶舟

在鞍钢博物馆职工张思一的记忆中,最后一次见到曾外祖母草明是在1991年5月。

那年,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作家协会和鞍山钢铁工会、文联在鞍山联合召开“草明同志文学创作六十年研讨会”。

著名诗人、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贺敬之先生在贺信中高度称赞草明是“一生写工人的唯一的中国女作家”;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的王崇伦则在贺信中充分肯定她“始终不渝深入工矿企业和群众之中,执意书写中国工人阶级的精神风貌”;时任鞍钢总工会主席的齐宝纯代表鞍钢职工向草明赠送了一幅题为“延安火种钢铁魂”的紫红色金匾,以表达鞍钢工人阶级对草明的爱戴与敬意。

张思一回忆道,草明在会场热泪盈眶,她激动地表示:“在鞍钢的这段经历,我写出了《乘风破浪》,感谢鞍钢领导和全体职工的支持,我为能够为中国的工人阶级写作感到自豪!”

张思一告诉记者,“《乘风破浪》是反映我国工业战线的一部力作。它反映了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发展的光辉灿烂的历史。如果现代青年人想要了解那段真实的历史,就到《乘风破浪》中去寻找吧,会比读一些抽象的论著得到更丰富、更真实的东西。”

张思一认为曾外祖母草明是一位性格坚毅的女性——在铁屑粉尘弥漫的车间里,在震耳欲聋的吊车、罐车的呼啸声中,在烟熏火燎、煤气味儿呛人的现场,在炉前辐射温度高达600摄氏度的热浪中……体弱多病的草明硬是在一片钢铁世界里安营扎寨,不但成功地闯荡了10年,而且还写出了新中国工业文学的扛鼎之作——《乘风破浪》。

翻开草明日记的第一页,张思一不禁感慨万千。他的外祖母曾给他讲过自己的母亲在鞍钢的故事。1954年8月,41岁的草明打起背包,将自己的户口从繁华热闹的沈阳迁到了鞍山,选定了自认为最为复杂的第一炼钢厂蹲点,挂职党委副书记。在鞍钢,草明一待就是10年。这10年间的每一天,她都用日记记录着自己在鞍钢的宝贵经历。

“她与其说是去工厂体验生活,不如说是把工厂当成了自己的家、自己精神世界里的圣地,当成了自己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把工人们当成自己的家人、自己的兄弟姐妹们一样爱着,用诗一样的语言赞美着。”

张思一告诉记者曾多次阅读《乘风破浪》,“这部小说所展现出来的那种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浓重的历史色彩,深深地吸引了我,中国工人阶级忘我的创造精神和高涨的劳动热情,也强烈地感染着我。这本书,我反复看了很多遍,每一次都仿佛置身于那个火热沸腾的钢铁世界中。”

2017年,研究生毕业的张思一来到鞍钢博物馆,也成了一名鞍钢人。在鞍钢工作的经历让他对草明的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乘风破浪》的文学艺术成就在于作者通过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塑造,全方位地描写了我国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描写了工人阶级的英雄形象。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国人民奋发图强建设新中国的伟大气概。”

虽然和曾外祖母相处的时间很短,但是通过家人的回忆和作品的阅读,张思一对草明满怀崇敬之情:“鞍钢在当时是让世人感到陌生和新奇的地方,也是作家们很少涉及的重工业生产领域。草明不仅来到鞍钢,而且将自己的创作笔触深深地扎进这片火热的钢铁沃土,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英雄辈出、奇迹不断的鞍钢,让全中国、全世界都认识、了解‘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

在博物馆工作,让张思一有更多机会深入研究鞍钢的发展脉络和成长历程,更坚定了他传承草明奋斗精神的信念,“以后,我也要像她一样,把鞍钢故事讲给世界听。”

--> 2024-07-11 鞍钢日报记者 叶舟 ——草明曾外孙张思一追忆草明在鞍钢的岁月 1 1 攀钢日报 content_32019.html 1 她把这里当成精神世界里的圣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