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跻身世界500强的巨型“钢铁航母”——鞍钢,75年前,是在一片废墟上崛起的。
75年前的7月9日,伴随着全中国人民迎来即将胜利解放的喜悦心情,鞍钢举行开工典礼,宣告新中国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正式开工。作为新中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起的第一个钢铁基地,鞍钢被誉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这是鞍钢发展史上,也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鞍钢是新中国最早恢复和建设起来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鞍钢的开工揭开了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崭新一页!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76年前。
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伴着辽沈战役的隆隆炮声,浴火重生的鞍钢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解放初期的鞍钢饱经日本帝国主义疯狂掠夺和连年战乱破坏,厂区千疮百孔,满目疮痍,残垣断壁,荒草丛生,雉鸡、野兔出没,残存的设备破败不堪,当时的生产能力与1945年日本投降前相较,平均降低三分之二以上,根本没有恢复生产的可能。
当40岁的李大璋带着中共东北局的调令一脚踏进鞍钢厂区时,突然被这里的破败景象震惊了。当时,国内年产钢不足10万吨,还不够每家每户打一把菜刀。
原昭和制钢所理事濑尾喜代三曾经预言:“恢复鞍钢谈何容易!需要美国的资金、日本的技术和20年时间,看来鞍钢只好种高粱了。”
1949年春,毛泽东发出一声号令:“鞍山工人阶级要迅速在鞍钢恢复生产。”面对恢复生产的重重困难,当家作主的鞍钢人把无尽的喜悦化为十足的干劲,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和高涨的工作热情全身心投入全面恢复和建设工作中。
当时,恢复高炉的材料、工具极度匮乏。1948年12月22日,鞍山市委市政府联合发出《告全市同胞书》,号召全市人民积极献交器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献交器材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电修厂魏荣夫将自己过去开电料行剩下的148件器材全部捐出,推动了献交器材运动的开展。炼铁厂老英雄孟泰更是带领工友刨开冰雪,搜集机器零件,建立了“孟泰仓库”。在“艰苦创业、以厂为家”的孟泰精神激励下,数千鞍钢职工肩扛、担挑、车推,带着各种器材纷至沓来,队伍从厂区一直排到几里开外。曾断言这片钢厂废墟上“只能种高粱”的日本专家感慨:“从来都是个人往家里拿东西,哪有给厂子送东西的,共产党真了不起!”献交器材运动持续了两个月,为鞍钢的恢复生产打下了物资基础,短短半年多时间,鞍钢就炼出第一炉铁水和第一炉钢水。
在解决修复设备急需品之后,鞍钢又于1949年5月中旬开展了“恢复生产立功竞赛”运动。广大职工不计工时、不计报酬、不怕困难,全心全意扑在恢复生产建设上,掀起大规模修复设备、恢复生产的群众运动高潮,极大加快了修复进度,生产数量大都完成并超过了原计划。
1949年三四月间,中型轧钢厂、小型轧钢厂一车间、钢管厂及初轧厂先后复工。3月23日,小型轧钢厂一车间修复并开工;4月25日,第一炼钢厂2号平炉首次出钢;5月1日,炼钢厂正式开工;6月27日,炼铁厂修复后的2号高炉提前1个月零3天流出了解放后的第一炉铁水,它也标志着鞍钢这个钢铁联合企业采矿、选矿、炼铁、炼钢、初轧、成材整个生产系统的形成。到6月底,鞍钢已有两座矿山(弓长岭、樱桃园)、两座炼焦炉(7号、8号)及1座高炉、两座平炉、6个轧钢厂、两个金属制品厂及耐火材料厂全部或部分复工投产。全面开工生产的条件已经具备,鞍钢这架曾经遭受严重破坏的巨大工业机器开始转动起来。
1949年7月9日是令鞍钢人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全鞍钢两万多名职工满怀胜利的喜悦,齐集在鞍钢机关办公大楼“大白楼”广场,参加盛大隆重的“鞍钢开工典礼纪念大会”。钢铁工人欢呼雀跃,《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歌声此起彼伏,整个会场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新中国钢铁工业从此踏上了伟大的历史征程。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赠送给鞍钢一面“为工业中国而斗争”的锦旗。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林枫、副主席李富春,东北总工会主席张维帧以及东北工业部部长陈郁到会祝贺,鼓励鞍钢全体职工进一步激发恢复生产的热情和信心。
开工盛典回顾了鞍钢恢复生产的历程,肯定了鞍钢在恢复生产中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奖励了在护厂、抢运、献交器材、恢复生产中作出贡献的141名功臣和两个先进集体,其中炼铁厂老英雄孟泰在修复高炉中回收、再生废旧器材300余件,荣立一等功。
75年来,鞍钢集团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紧紧依靠职工群众,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75年来,一代又一代鞍钢人传承爱厂如家、艰苦奋斗的主人翁觉悟,舍己利人、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永攀高峰、拼争第一的进取意识,严细认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不断弘扬鞍钢宪法精神,孜孜以求、不辍耕耘,使鞍钢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钢铁企业振兴发展道路,在新的时代迸发出新的光芒。
(本文选自《老鞍钢人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