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117   攀钢集团有限公司文化传媒分公司出版   广告热线:0812-3396100  订阅电话:0812-3390029






2024年09月02日

读书五问

读书,是亘古不变又常谈常新的话题。有人靠读书改变了命运,有人因读书让生命变得辽阔,有人由读书奔向“诗和远方”,有人在书中获得了幸福和力量……

我们选择五个问题,与你探讨关于读书的那些事。

读“纸”还是读“屏”

今天你读书了吗?

今天,你还读书吗?第20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去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综合阅读率为81.8%,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4.7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3.33本,均较上年有所提升。

回溯人类文明史,书的进化演变,本身就是一部可堪阅读的历史:从古代的莎草、简帛、卷轴发展到现代的印刷书籍、电子杂志,书的形态在变;从曾经热衷逛书店、泡图书馆到如今网购众筹、读屏听书不亦乐乎,公众读书、购书、选书的方式也在变化。

纸张还是屏幕?数字时代的追问,折射出当今人们阅读选择和生活方式的多元。

古人讲“读书三上法”,马上、枕上、厕上的时间都可以利用。当下,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城市生活图景的延伸,无论散步骑车、乘飞机搭高铁,阅读都似乎以“行进式”的方式进行着。读书,更加不分场合,不分“打开方式”。

与书为友、以书会友。从互相换书读、抄书看,到朋友圈分享、线上组队读书,书的温度也始终流淌于人际交往间,融汇于生活细微处。

重情怀还是要市场

实体书店生存之道何在?

事实上,被唱衰了十多年的实体书店,没有被电商打垮,也没有被时代淘汰。专家指出,当前实体书店转型升级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国实体书店数量呈现稳定状态,部分省区市小幅增长。一大批“专精特新”的书店脱颖而出,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2016年,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许多书店随之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而无论坚守还是创新,书店人的努力总围绕着同一件事:联结人与阅读。

今日的实体书店,各有各的绝活,各有各的活法。“如果给现在的实体书店找一个主题词,我认为是‘创新’。”常年关注实体书店行业的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院长程三国说。他认为,中国实体书店在经历了只卖书的1.0时代和融入咖啡、文创、文化沙龙等不同业态的“书店+”2.0时代之后,已经迈进探索更多可能性、重新定位自身价值的3.0时代。

中国的实体书店已经变成无所不包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除了提供阅读服务,它们还做了博物馆、美术馆、剧场、音乐厅的事,当然,也做了餐馆、咖啡厅的事。

打卡地标还是文化殿堂

图书馆变了吗?

我国藏书之所古已有之,但过去的无论是官府藏书还是私人藏书,空间多为私有,缺乏与社会公众的互动。

近代以来,图书馆作为知识启蒙、传播思想、孕育文明的重要场所,从中走出了一位位名人大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

时至今日,人们依然活跃在图书馆里。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图书馆相遇:可以是一个人的思考、两个人的约会、三口之家的周末时光,也可以是一群人的交流碰撞。这正是图书馆特有的魅力——一方承载着“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初心和追求的空间。

建筑做“表”,书籍为“里”。图书馆的数量越来越多,也充分考虑时代发展需要和读者实际需求,既注重用高质量的书籍陶冶读者,也用独特的建筑吸引观众。它们不仅是文化殿堂,也成了城市地标。

数据显示,我国公共图书馆数量从1949年的55个增加到2023年末的3303个,增长了近60倍。

在图书馆,随手撷取一段时光,翻一本书,饮一杯茶,都是那样静谧美好。一本本精心挑选过的书籍,会变成光源,吸引着人们为它驻足停留。

我“读”还是“读”我

如何重新定义阅读?

“洛阳纸贵”和低下的识字率使得古人读书非常不易。而在信息爆炸的当下,书本不再奢侈,写作和阅读更多成为一件取悦自己的事情,阅读的内涵、外延和形式都发生了改变。

数字化时代,书籍正走向富媒体化,阅读的定义也被泛化。阅读对象不仅是印刷品,更是融文本、视频、音频等多种形态的信息集合。不少年轻人认为,刷知识性短视频也是一种阅读。

读书博主的大量涌现,一方面降低了知识门槛,让过去枯燥的大部头书本在读者中焕发新生;另一方面也适应了现代人越来越快的工作生活节奏,能用较短的时间了解和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相关机构调查发现,泛阅读和严肃阅读的边界已经消解。00后喜爱的书籍中,网文小说第一,漫画、绘本类书籍第二,而喜欢网文小说的读者中,六成都采用在线阅读。

与此同时,许多年轻人在大量阅读以后,也产生了创作的冲动,“摩拳擦掌”走上了全职创作网络小说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今年2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网络小说专兼职作者规模达2405万,作品数量3620万部。

束之高阁到走向大众

古籍何以“活”起来?

自2007年我国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以来,截至2021年底,全国累计修复古籍超过385万页。

保护是为了利用,整理服务于阅读。在存藏和使用的矛盾中,我们找到了数字化这条路。

过去,古籍整理工作难度大、研究周期长、呈现度低。如今,身处一隅书斋、饱览天下古籍,不仅成为研究者日常,也是普通读书人最爱。

《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第一辑)在古籍数字化平台“识典古籍”正式上线,免费面向公众开放,其中包括75卷内容,共涉及14个韵部、17个韵字、1800部书。曾囿于深宫的厚重典籍,成为百姓触手可及的文化食粮。

互动化、可视化的呈现方式更符合当代阅读习惯,沉浸式阅读体验拉近了古籍与普通读者之间的距离。

随着VR、AR、5G等技术的进步,以虚拟现实、数字展厅、智慧讲解等应用为代表,新技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博物馆,古籍可以“走进”人间,人们也可以“步入”古籍。

了解过去,读懂当下,展望未来,古籍名“古”,其命惟“新”。我们沿着文字从历史深处走来,也将沐浴着书香奔向未来。

无论阅读形式如何更迭、无论阅读时空怎样变幻,“开卷有益”永不过时。

(摘自新华社《新华深读》栏目)

--> 2024-09-02 摘自新华社《新华深读》栏目 1 1 攀钢日报 content_32546.html 1 读书五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