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春
著名诗人冯至在《杜甫传》里写道:“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拜谒杜甫草堂是我多年的愿望。八月初,秋高气爽,景色静谧,我来到了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是唐代诗人杜甫流寓四川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寒冬,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甘肃天水辗转入蜀到成都,在城西浣花溪畔的一处荒地修建茅屋居住。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次年暮春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在这里,诗人杜甫先后居住了近四年时间,所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
时过千年,万物沧桑。唐时,“万里桥西一草堂”的旧貌现已是无迹可寻,在皆是新貌的草堂遗址自然也看不到唐诗中那闻名的茅草屋了。一座水泥柱子的凉亭和一块半人高的石碑“少陵草堂”,默然地告诉今人,这里就是当年杜甫那间破茅草房的遗址。至于那间被八月秋风卷吹去三重茅的草房子概貌究竟如何,谁能说得清楚?如今保存下来的草堂遗址,显得古朴典雅,充满着诗情画意。
置身草堂遗址,自然会想到杜甫的名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情此景,想到了当年杜甫困顿的生活状态,可真是凄凄惨惨。杜甫在“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极度潦倒不堪之中由己及人,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愤慨长叹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缓步走出草堂大廨,我来到著名的诗史堂。诗史堂正中是杜甫立像,堂内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从“三吏”“三别”诗中可以感受到杜甫的上悯国难、下痛民穷的情操。杜甫的一生,“以诗为史”,不管自己的生活如何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但他始终关注百姓疾苦,这种忧及他人的济世情怀,赢得后人尊崇。
唐时的茅屋早已在岁月的风雨中消失,现在游人所见的茅屋是杜甫草堂博物馆于近年依据杜甫诗歌的描写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时的格局恢复重建的茅屋景区。而杜甫“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却在不朽的唐诗中千载传颂。人们游览草堂是喜欢杜甫的诗句,敬仰杜甫博大的胸襟、独有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轻风拂来,我静立草堂凉亭,轻抚石碑,凝视静思。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但那份清凉与宁静,却已深深烙印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