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宝德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难忘的。回忆童真岁月,是一件愉悦的事情。
我的老家在山东烟台。从小在海边长大的我,对崇山峻岭印象模糊。
1966年夏天,父亲响应号召,从鞍钢来到攀枝花参加三线建设。母亲是一名教师,1969年她带着我和妹妹也来到了攀枝花。
我们一家住在瓜子坪半山坡的一栋平房里,当时的条件还算好的。1973年9月1日,我上小学一年级了,学校是父亲单位攀矿机修厂子弟学校,也就是后来的攀枝花市第九小学。当时的办学条件比较简陋,学校布局像个“井”字,由四排席棚子组成,学校每个年级有两个班,我们一年级一班有学生49人。班主任老师姓饶,四川人,教语文;数学老师姓沈,云南人。饶老师和沈老师不仅普通话讲得标准,而且对学生认真负责,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两位老师良好的师德,至今同学们仍津津乐道。
那时候上学读的课程主要有语文、数学,还有美术和体育。每学期开学发了新书,父亲会找来旧画报,我和妹妹高兴地把书包起来。每天在工厂的广播声中起床,同学们结伴而行,从家里走路到学校只需十多分钟。
刚开始上小学一年级时,由于课桌椅子还没配齐,我和同学们每人带条小板凳,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过了一段时间,课桌椅子到了,我们用上崭新的桌椅听课、写作业,感到很新奇。
攀枝花属于干热河谷气候,阳光充足,空气干燥。夏天时,席棚子教室被太阳烤得热浪滚滚,老师和同学们把水桶装满凉水,放在教室的各个角落里降温。
有一年开学时,因一段成昆铁路被洪水冲毁,导致新教材未到。开学后,饶老师在家里找来《刘胡兰》《雷锋》《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书籍,给同学们讲书中的故事,英雄人物的事迹让同学们听入了迷。沈老师讲述云南老家的秀美风景和特色小吃,让同学们心驰神往。
在等课本的日子里,学校组织全校师生义务植树。同学们拿着铁锹、镐头,在学校周围挖树坑、栽树苗、浇水施肥,师生们干得热火朝天。一周的时间,学校四周披上了绿装。五十多年过去了,如今这些树高大挺拔、绿意盎然,每棵大树的背后,都有我们付出的辛勤劳动。
同学们最爱上的课还是体育课。体育课上只有一个篮球,不够同学们玩。大家就开动脑筋,女同学打沙包、跳绳,男同学们则玩上弹玻璃球、叠纸飞机,还有的同学摆起了军棋和象棋。同学们玩得很开心,恨不得天天上体育课。
到上三年级时,学校的教室全部换成了红砖蓝瓦的平房,每间教室的地板都铺上水泥,每天上下课由原来的手摇铃换成了电铃声。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环境焕然一新,师生们和家长都很高兴。
小学快毕业时,学校组织一次秋游作文比赛。我花了三天时间认真写参赛作文,没想到我写的作文获得一等奖,奖品是一支钢笔和一本《新华字典》。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攀枝花上小学的日日夜夜,尽管当时学校设施简陋,可老师们教得认真,同学们学得带劲。无忧无虑美好的童年学习生活让我难以忘记,藏不住的是快乐,学到的是科学知识,珍惜的是同学友谊,难舍的是师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