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凯
岁末,忽降雨夹雪。推开窗,一股寒流迎面袭来,冷飕飕的风把窗台前书桌上仅剩的十来张手撕日历吹得上下翻飞。一片雪花飘落在日历上,将一纸冬色定格在“冬至”,很快一段被打湿的文字呈现在眼前:“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岁寒又冬至,我居住的南方小城在年底的时候有了冬天的味道,充溢着温暖与喜庆,一切皆因:冬至大如年。
岁月已冬至,数九启天寒。冬至过后,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各地的气候都进入冬季最寒冷的阶段,以至于人们一天天数着日子过。数九寒天,冬季漫漫。对于冬至这个节气,我总觉得它是至寒至暖的,如同全国各地不同版本的“数九歌”,一天一天地数着,就把冬天的漫长难熬变成了盼望春暖花开。每到冬至,家乡的《数九歌》便会在耳畔如约响起:“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老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花开,八九燕来,九九耕牛遍地走。”九九数尽,一路向暖,没有哪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哪个春天不会来临。
冬至,已近年末,这是一个归家思亲的时间节点,可谓:岁寒隆冬至,人间团圆暖。唐朝那年的冬至,天寒地冻,白居易独自一人住在邯郸的客店里,抱膝蜷缩着身子,看着眼前的灯,他是真想家啊!灯火可亲,明明是自己想念家人,却说家人思念自己,看来亲情从来就是一种双向奔赴的感觉,于是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中感慨:“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冬至,昼最短,夜最长,一如思念,穿过月夜,长相伴。《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忙碌了一年,举杯庆贺,冬至如年。家是年的方向,团圆是每个家庭的仪式,冬至岁寒知家暖。
冬至,俗语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那就包一顿味美可口的饺子,驱严寒;冬至,母亲念叨起“冬至圆”,那就吃一碗香甜软糯的汤圆,盼团圆;冬至,中医认为该“进补”,那就炖一锅口感醇厚的羊肉汤,调元气……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形成了独特的冬至饮食文化。或许正是因为有这些暖胃暖心、寓意美好、健康养生的传统御寒食物,冬至才是一个想起来都让人觉得温暖的节气。
走进大自然,冬至是如此的宁静与简单,给人一种纯净的美:溪水虽寒,却更明澈;山风虽冷,却更清新;树枝虽枯,却更简洁……读懂自然,也就读懂了人生。冬至是自然的一个季节片段,也是人生长卷中的一幅画面。岁末年底,冬至不仅要“数九”,也要心中“盘点”,在冷与静中反思总结:悲欢离合是一种释然,沉沉浮浮是一种豁达,枯荣盛衰是一种轮回,岁月沧桑是一种境界。一夜雪花飘,在一年中最漫长的冬至夜晚,回首过往,虽世事万变,但心有所期,再大的风雪也阻挡不了对春天的憧憬: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岁寒冬至暖人心,寒冷让我们倍加珍惜温暖。因为寒冷,一杯热茶嘘寒问暖;因为寒冷,一壶老酒暖心田;因为寒冷,家人围坐,炉火可亲……冬至,每个心灵都渴望接受和付出暖暖的情感,夜不再长,冬不再寒。冬至,靠近温暖,靠近些,靠紧些,美好便悄然而至,幸福也如约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