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117   攀钢集团有限公司文化传媒分公司出版   广告热线:0812-3396100  订阅电话:0812-3390029






2024年12月19日

古诗词里的冬至

★张红梅

冬至,作为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寄托思绪的绝佳时刻。它不仅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季节的开始,更寓意着阳气回升、万物复苏的希望。古人在诗词中描绘了一幅幅冬至时节的生动图景,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愁绪与温情

杜甫的《冬至》一诗,开篇便以“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道出了诗人漂泊异乡、岁月蹉跎的无奈与悲哀。在冬至这个本该家人团聚的日子里,他却年年客居异乡,孤独与贫困如影随形,落寞的心情可想而知。“江上形容吾独老”,面对江水的倒影,诗人看到了自己日益苍老的面容,这份孤独与苍凉,让人不禁心生同情。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依然保持着对异乡风俗的好奇与亲近,这或许是他内心深处对人间温情的渴望与向往。

继而,在《小至》中,杜甫的笔触转而变得温暖而充满希望。“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句诗不仅揭示了自然界阴阳交替的规律,更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冬至之后,阳气渐生,春天不再遥远,这种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在“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的细节描写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家家户户忙着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连最细微的刺绣都增加了线数,预示着日子的富足与希望。自然界的万物也在默默准备着春天的到来,岸边柳树静待腊月春风,山中梅花欲破寒霜而放,这一切都是生命不息、希望常在的生动写照。

相较于杜甫的宏大叙事,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则更加细腻地刻画了个人在冬至之夜的思乡之情。“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诗人孤身一人,在驿站中度过冬至之夜,只能抱着膝盖,在昏黄的灯光下与自己的影子为伴,这份孤独与寂寞,直击人心。他想象着家中的亲人此时也在夜深人静之时围坐一起,或许正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这份遥相呼应的思念,跨越千山万水,温暖而又酸楚。

韦应物的《冬至夜寄京师诸弟兼怀崔都水》则更多地表达了羁旅在外的愁苦与对亲友的深切怀念。诗人自述治理郡县并无特殊政绩,只感到白白领取俸禄的愧疚,这份自责与无奈,让他在冬至之夜更加思念远方的亲友。“子月生一气,阳景极南端”,冬至之日,阳气初生,位于南方的极点,这本是自然界的新生之兆,却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悲凉。“已怀时节感,更抱别离酸”,时节更迭,让他更加感慨离别的酸楚。夜深人静,宴席已散,孤灯之下,诗人独自面对空荡的房间,思绪万千,泪水不禁滑落。这份对故人的怀念,对过往时光的追忆,化作一串串泪珠,滴落在冰冷的时光里,也滴落在每一个读者的心田。

赏读古人的这些“冬至诗”,我们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见证了不同文人墨客在冬至这一特殊日子里的情感波动。冬至,不仅仅是一个节气的转换,更是心灵深处情感的共鸣与释放。在这些古诗词中,我们不仅读到了历史的厚重,更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与坚韧。

--> 2024-12-19 ★张红梅 1 1 攀钢日报 content_33461.html 1 古诗词里的冬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