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平模 王培宏/文 攀钢党委统战部/图
“一位是身穿中山装、戴眼镜、手持仪器、挂着照相机的地质专家,另一位是头扎英雄结、身披查尔瓦、手捧一块矿石的彝族男子,两人相向而立,面带微笑,亲切交谈……”这座矗立在攀枝花原点博物馆(攀钢矿业展厅)旁的雕塑,向参观者默默讲述着那段火红的历史。当年这里属于银江公社上下坝村,有一棵巨大的攀枝花树,树的周围散居着以彝族、傈僳族为主的7户人家。正是在这片土地上,地质专家发现了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进而诞生了英雄攀钢。这个多年前的矿石发现地,如今被很多人视为攀枝花的城市原点。从建设初期,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的基因就深深地“烙印”进攀钢,攀钢的建设发展离不开民族团结奋进的力量。
团结奋进
各族人民跨越山海结情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从1965年起,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族人民汇聚攀枝花,最远的建设者来自东北的黑龙江、辽宁等地,高峰时期达到60多万人。自此,一场改天换地的三线建设在金沙江畔拉开帷幕。建设者持续开拓着攀枝花这片热土,共同缔造现代化钢铁钒钛基地,不断书写中国钢铁工业的骄傲,携手创造象牙微雕奇迹,培育了不朽的三线精神和“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攀钢精神。其中,由傣族姑娘李祥志担任班长的“花木兰”割草班就是代表之一。在初创时期,攀枝花建设者面临着缺乏砖瓦的问题。为了提供盖房用的茅草,李祥志等12名姑娘组成了“花木兰”割草班。她们每天天不亮就带上馒头进山割草,天黑才背上小山般高的茅草回来。如此披星戴月一整年,保证了矿区7000多平方米工棚房屋用草的需要。李祥志因此成为攀枝花建市后第一批受表彰的市级劳动模范。
攀钢的早期建设艰苦卓绝。1970年,攀钢一号高炉出铁,但面临着矿石供应不足的困难。1971年5月21日,狮子山“万吨级大爆破”成功,解决了矿石供应难题,保证了当年顺利出钢。就在狮子山大爆破当天,攀钢第一代建设者潘洪模的妻子生下一个孩子。他给孩子起名潘刚,表达了对攀钢的深厚感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潘洪模刻苦求知、悉心钻研,其主持的“潜孔钻具新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他也被评为“四川省劳动模范”。1987年,16岁的潘刚也成为了一名攀钢职工。“我的生日和狮子山大爆破是同一天,我的名字寄寓着父辈对建好攀钢的期望。”谈起自己名字的来历,潘刚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在攀钢像他这样的“攀二代”“攀三代”为数众多,攀钢像一块富有向心力的磁石,将大家凝聚在这个多民族大家庭里。
在攀枝花周边山区,还有不少和潘刚同名的各族兄弟姐妹。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攀钢便展开了对周边民族地区的捐助帮扶工作。从1986年起,攀钢先后承担了攀枝花市14个乡的扶贫任务,仅盐边县就有7个民族乡。1987年1月14日,攀钢将职工捐赠的34065件衣物、110722双鞋、181顶帽子和购买的棉被、课桌凳、药品等物资装上27辆大卡车,赶在春节前分送到盐边县格萨拉彝族乡的村民们手中。其中一位父亲从乡上领到了衣服,回家后马上给刚出生的女儿穿上,得知送衣服的是攀钢职工,家中长辈感激地说:“就给孩子取个小名叫攀钢吧!”后来,为铭记攀钢的恩情,不少村民都给孩子取名“攀钢”。不同的是女孩叫“攀钢嫫”,男孩叫“攀钢惹”。其中一位“攀钢嫫”后来还成了当地的教师。
优良的民族团结传统,扎实的民族团结工作,让攀钢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1997年被四川省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2002年被授予“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2005年被授予“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携手前行
各族职工共建温暖大家庭
进入新时代后,团结协作的优良传统依然在攀钢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
现在,攀钢共有各族职工3万余名。在这个大家庭中,有19600多个由不同民族通婚组建的小家庭。近年来,这个民族大家庭又增添了新成员。从2019年开始,攀钢在定点帮扶的民族地区陆续招录了29名各族大学生。来自四川凉山州盐源县格郎河村一组的彝族小伙王子古就是其中之一。在攀钢的资助下,他顺利完成了学业,并于2021年从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毕业后被招录到鸿舰公司工作。他心怀感恩,珍惜攀钢提供的培训机会和良好工作环境,以勤劳所得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每月还能补贴父母。
攀钢没有忘记各族职工为大家庭兴旺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职工澡堂、食堂、停车场和办公区域等得到了提档升级,定期组织职工体检,并开展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各族职工共担企业发展责任,共享企业发展成果,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持续提升。
攀钢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不遗余力地推进民族团结工作,常态化开展“跟着郭明义学雷锋”活动。“90后”彝族职工罗成英自2016年入职以来,经常为留守老人打扫卫生,积极参加贫困学生援助行动,累计捐款上万元。2020年疫情期间,她主动请缨前往攀枝花南站承担旅客测温等志愿服务,一干就是两个多月,累计服务时长超过352小时。结束志愿服务回到家中,她与父母一起拔萝卜、收白菜、挖土豆,捐献蔬菜700余斤。罗成英先后荣获攀枝花市第五届“青年志愿者之星”,攀枝花市、四川省“助人为乐好人”等荣誉称号。
对口帮扶
携手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攀钢还充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致力于打造“民族团结+对口帮扶促共富”特色品牌,辐射带动本区域乃至西南地区各族群众共同富裕。
从2011年开始,攀钢先后派出12名干部到贵州六盘水市盘州市开展对口帮扶工作。迄今为止,攀钢已累计投入无偿帮扶资金8115.25万元。在原料端,打造刺梨种植示范园;在加工端,援建贵州省首条刺梨泡腾片工业化生产线;在营销端,打通“N”个消费渠道,有效促进盘州刺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打实心贴心的帮扶获得认可,攀钢被评为“贵州省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先进集体”。项目投产后,攀钢常年以市场价格采购刺梨产品,仅在2024年采购额就达315万元。此外,攀钢还积极帮助帮扶方开拓市场,如介绍其他央企采购产品、协助参与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等。全产业链帮扶大大推动了盘州刺梨产业发展壮大,助力当地国有企业刺梨王公司获评贵州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4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亿元,带动刺梨种植60余万亩,覆盖农户12万户38万人。“全产业链赋能盘州刺梨产业”入选央企助力乡村振兴典型经验。
攀钢还助力贵州盘州市花甲山村开发食用菌产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进行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开展产品深加工。该村集体年均增收10余万元,年均发放劳务费20余万元,带动就业500多人次,促进群众增收。2019年,攀钢还出资为盘州市刘官街道淹五寨村修建了现代化养猪场,壮大了村集体产业,鼓起了民族地区村民“钱袋子”。
四川凉山州盐源县格郎河村是一个彝族村。为了更好开展帮扶工作,攀钢送派彝族职工张林军任驻村第一书记。他一到村上就忙着协调通往该村八组的道路硬化工程事宜。这条路是攀钢在该村实施的“产业道路畅通工程”项目之一,建成后大大改善村民日常出行及农作物运输条件,惠及村民113户523人。张林军介绍,攀钢2024年在格郎河村投入了385万元,实施产业道路畅通工程、种植产业配套设施提升、多元产业及现代农业发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活动、乡村治理帮扶工程等6大项目,有力促进了乡村全面振兴。
自2018年开始定点帮扶格郎河村以来,攀钢已先后派出韩文朝、肖波、张林军3名干部驻村帮扶,为村民提供启动资金和生产资料,带动村民发展烟草、苹果种植,牛、羊饲养等家庭产业。村民苏志钢家以前只种了少量苹果,得到帮扶后种植面积扩大到30多亩。帮扶队伍为他的果园架设了喷灌系统,联合当地农技人员为他提供技术支持。他的苹果由攀钢以市场价全部采购,年收益可观,大大改善了家庭生活。
攀钢援派土家族职工江永亮到四川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簸箕箩村开展“实验种植—规模推广”计划。目前,该村在当地蔬菜市场占有率由5%提升到30%以上,该村各族群众“冬季能吃本地菜,全年吃便宜菜”愿望已变为现实。
矿业公司新白马公司自2006年开始,在外协用工、车辆租用等方面,为四川攀枝花米易县周边各族村民累计提供稳定就业岗位超千个,累计就业人数万余人次。倾力帮扶,使当地各族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升,有力促进了地企和谐发展、共同富裕。
共筑未来
托举希望绘就乡村新图景
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长期以来,攀钢致力于提升民族地区的教育条件和质量。贵州盘州市花甲山村旧普小学的学生宿舍曾破败不堪,不少学生只能每天长途跋涉走读。攀钢选派那文川任驻村第一书记后,他争取帮扶资金为该校修缮了宿舍,提升校园环境。现在走进学校的各族小朋友满脸自信和笑容,常说“我们的学校和城里的学校一样了”。从2024年开始,攀钢在该校设立了“攀钢励志班”,为该班40多名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在攀钢助力之下,该校学生综合成绩从六盘水市的50多名跃升到第2名,并重新恢复了6年级教学。
攀钢在贵州盘州市第一中学、四川凉山州民族中学、凉山州喜德中学等校也分别设立了“攀钢励志班”,以减轻家庭困难、勤奋上进学生的经济压力,至今已助力800余名民族地区学生完成学业。2024年,四川凉山州两个“攀钢励志班”毕业生高考本科上线率超过98%,其中彝族学生龙拉且考上了心仪的中国地质大学。
“‘润’行动——攀钢伴你成长”是由攀钢团委创建的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品牌,迄今已实施20余场次,通过开展重温红色历史、体验非遗文化等研学活动,在各族青少年心中播下了“爱我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
除助学之外,攀钢还致力于提升民族地区人才素质和技能。依托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师资力量和外聘农技专家,攀钢为定点帮扶地区群众开展专题培训;对贵州盘州市地方国企和主管部门负责人开展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由攀钢机关干部授课;派出攀钢样板党支部和格郎河村党支部开展联创共建,提升基层党建水平。截至目前,攀钢已培训基层干部1348人次、乡村振兴带头人239人次、技术人员2951人次。
为了提升人居环境,攀钢专门为民族村寨设计制造了1000余台新型生物质钢炉;在帮扶村大力实施“洁净厨房”“厕所革命”工程;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分超市”,开展“美丽庭院”“格郎河热心人”评选,协力编写村规民约,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据统计,近年来,攀钢已先后投入无偿帮扶资金1.4亿元,选派26名干部驻点帮扶,实施重点帮扶项目117项,采购帮扶民族地区农产品、矿石等物资价值达300余亿元,在民族团结工作中交出了一份靓丽答卷。
摘自《民族》杂志,本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