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5月,鞍钢决定在弓长岭铁矿建一座年产30万吨焦炭的焦化厂。1959年8月,鞍钢从化工总厂调配弓长岭焦化厂一批技术骨干和青年工人参加基础建设。弓长岭地处辽阳市偏僻的大山沟里,环境艰苦、条件很差,从鞍山市内的鞍钢化工总厂那样优越的生产、生活环境中,向弓长岭这个偏僻的大山沟里调青年工人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雷锋又是第一个报了名。
原弓长岭焦化厂人事教育股股长陈日东在回忆文章中记述:“当时,厂党总支书记李钦荣让我去化工总厂调人。这项工作困难很多,因为弓长岭铁矿是个群山环抱的偏远山区,焦化厂厂址又是在紧靠农村的姑嫂城,都是土道,又没有职工宿舍和娱乐场所,因此,这些青年工人谁都不愿意来。我对青年工人说服动员,有几名同志思想有所转变。特别是雷锋,散会后,他单独找到我说:‘我叫雷锋,我是个孤儿,是毛主席、共产党培养长大的,我是共青团员,我坚决服从党的分配,党指向哪里我就奔向哪里。苦点怕什么,不经历风雨长不成大树,不经千锤百炼难以成钢,革命需要我炸碉堡,我就去当董存瑞;革命需要我堵枪眼,我就去当黄继光!’因为他是湖南口音,说话太快,我有些听不清。当时我说:‘雷锋同志,你慢一点说。’他说了几遍,我才听明白。我说:‘雷锋同志,今天下午你找一找他们动员动员。’次日早上8点多钟,我来到了化工总厂劳资科,人事调配员张同志接待了我,他将开好的人事调转单交给我。我走出办公室,来了三四名工人,其中就有雷锋。我问雷锋:‘怎么就这几名?’雷锋说:‘我再去找一找。’等到10点多,人员基本到齐。我按人事调转名单点名,然后说了几条纪律。我刚讲完,雷锋同志站出来说:‘我叫雷锋,是共青团员,我坚决服从组织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接受党的考验。’”
工友夏秀芝回忆:“往弓长岭调人的时候,生产主任找谁谈话谁都摇头,说自己家有困难不能去,当找到雷锋时,他一口答应了,让生产主任特别满意。”
工友杨必华也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化工总厂往矿山调人时,有的同志因为矿山条件不好,不愿去。一天刚下班,小雷就像遇到什么喜事似的告诉我:‘我有一件好消息!’
‘什么好消息?你这么乐。’
‘我调到矿山去了!’”
这就是雷锋,对待工作从不拈轻怕重,把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看作是好消息。
1959年8月20日,在雷锋同志的带动下,50多名青年工人奔赴辽阳市鞍钢弓长岭焦化厂建设工地。
雷锋主动要求到弓长岭铁矿焦化厂去工作,作为先进工人、优秀推土机手,车间领导舍不得放他走,多次挽留劝说。
车间主任于明谦在回忆文章中写道:“雷锋知道要往弓长岭铁矿调人的消息后,几次找到车间要求去支援弓长岭建设。开始我们没有同意,说心里话,像雷锋这样的好同志,我们是舍不得放他走的。但他却说:‘我之所以要去,就是因为我是一个共青团员,弓长岭虽然艰苦点,但这正需要青年人去锻炼,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我的一份力量。’在他的再三要求下,我们只好同意了。”
工友杨必华回忆道:“在去矿山焦化工地的头一天,雷锋找到了我,送给我一本书,说:‘这是吴运铎同志写的《把一切献给党》,吴运铎同志遇到那么大的困难,他仍然坚强地活着,继续为党工作,我们应该向他学习,把青春献给党。’”
1961年春,雷锋在部队的一次报告中讲道:“1959年8月份,鞍钢要到辽阳修建一个化工厂,当时我向潘副厂长写了决心书,要求去参加工厂建设。他不同意,说:‘小雷啊,你别去,现在到那去什么东西都没有,是白手起家,建设工厂每天都要盖房子、抬大筐。你还是等一等再去吧,等建设好了你再去。’我和他讲:‘潘厂长,你不是一直教导我吗,党需要到什么地方,就要到什么地方去,现在那个地方不就是党需要吗,那也是最艰苦的地方,你不说见困难就要上吗!我得去啊!等工厂建设好了我再去,还有什么意义呢?我现在就要去。’我再三地跟他讲,再三地跟他请求,最后还是批准了我。”
在人生选择的关口,雷锋同志选择了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接受锻炼。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迎着困难前进,这也是我们革命青年成长的必经之路。有理想、有出息的青年人必定是乐于吃苦的人。”
本文选自《雷锋在鞍钢的42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