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金秋
“矿浆蒸发炉密闭排渣系统优化工作已经圆满完成,实现了有机物除钒工艺泥浆全处理的创新性突破,确保了有机物除钒工艺能够顺利对接熔盐氯化炉,生产出高质量的精四氯化钛。”6月4日,在钛材公司氯化精制作业区的攻关会上,制造部主任工程师陈爱祥语气坚定而自信。话语间,满是对技术创新的执着,也彰显着他在钛领域深耕多年积累的深厚底气。
初出茅庐
助力海绵钛产品从无到有
2009年7月,陈爱祥从重庆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毕业,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对专业的热爱,入职钛材公司。当时,一期海绵钛生产线正处于建设阶段,他毅然投身其中,全程参与并见证了从施工建设、试生产到达产达效的重大历程,从那时起,陈爱祥便全身心投入到氯化精制的工艺技术研究之中。
项目建设时,他与项目部人员手持图纸,反复审查比对,图纸上的线条交织着他对海绵钛未来的无限期望。试生产阶段,他蹲守在氯化现场,每一次加盐投料、排盐更换渣罐,他都认真记录全过程,生怕错过任何细节。在达产达效攻关的关键时刻,他往返于中控室和现场,反复调试参数、精准控制指标。终于,在陈爱祥与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率先打通了精制系统,成功生产出合格的精四氯化钛。2011年6月,当第一坨海绵钛出炉的那一刻,标志着攀钢海绵钛产品取得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同时也开启了陈爱祥在钛领域创新逐梦的征程。
潜心攻关
为提质提产立下汗马功劳
攀西地区,被誉为“富甲天下的聚宝盆”,拥有丰富的钛资源储量。陈爱祥扎根在这片土地的生产一线,一晃就是15载春秋,他始终致力于海绵钛生产技术的革新,深耕四氯化钛工艺与装备领域。在生产过程中,精四氯化钛质量波动大、液碱单耗高以及钛收率低等问题,像一道道难以逾越的“关卡”横亘在他们面前。面对这些难题,陈爱祥没有丝毫退缩,他与研究院的技术专家、公司技术人员及生产岗位人员紧密合作、集思广益,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攻克了一道道难题,技术经济指标得到了大幅优化。
在3.5万吨海绵钛生产线的达产达效攻关中,陈爱祥牵头负责有机物除钒四氯化钛精制技术攻关项目,攻克了四氯化钛控碳核心技术,为高品质海绵钛的生产打通了关键环节。经过不懈努力,精四氯化钛总碳含量满足0级及以上海绵钛的占比从46%提高到99%以上,助力公司实现连续6个月达产,连续3个月技经指标及质量指标达设计目标,创下了国内最大单体海绵钛工厂达产和技经指标达效最快纪录。
建功立业
在技术创新上屡创佳绩
2020年,“基于攀西高钙镁钛资源的大型熔盐氯化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取得了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实现了氯化炉的连续低成本运行。这一成果不仅对建立和完善攀钢钛产业链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更为公司降本增效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凭借这一项目,陈爱祥所在的团队荣获2020年鞍钢集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0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及2021年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怀着对科研工作的满腔热忱,陈爱祥先后参与了“熔盐氯化炉大型化研究”“氯化精制系统稳定运行生产控制技术研究”等多个重要的科研项目,为推动公司技术创新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凭借卓越的表现,他先后荣获攀钢“先进生产工作者”、四川金属学会“冶金先进青年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并入选“鞍钢英才计划”人才库。他用青春与汗水,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着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奋进篇章。